1. 有錢人這麼想
  2. 投資理財
  3. 理財知識

古人理財有一手:放長線釣大魚

  • tammy

  • 08-30
(source:google)
經常講如何理財,一般都以現代人的心態來規劃財務方向。反之,「理財之道」自古至今已有。古有家財萬貫,富可敵國的有錢人;現有身家千億萬,生活可媲美王室的富豪。他們除了超級富有,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理財觀相近--對金錢有非常高的敏感度,而最會賺錢的,就愈會放長線釣「大魚」。

事實上,任何人想成為有錢人,必先對錢「著緊」,並立下揾錢、賺錢的計劃,逐步向目標進發,也不計較辛勞苦幹只賺到少少錢。所以理財原則之一,是不怕揾錢少,只怕沒錢揾。

講到古人「理財之道」,翻看資料最早出現於 《易經·繫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日義。即是管理財物和使用方法最正確的方法,就是禁止民眾不合理的開 支和過度浪費。

對於理財的目的、規劃,甚至理財的取向,古時人與現代人相差不大,不妨看看以下幾位古賢的金錢觀如何,他們如打理自己的財富,或許可從他們身上取經,為打造個人財富鋪好「錢途」。
 
(source: google)
 


1.文人的金錢觀念: 開源節流+努力儲蓄


無論古今,一般人的看法都認為詩人文客都只懂得風花雪月,視財如糞土。不過金錢不是萬惡的,管理錢財也不代表你是守財奴。就如北宋文學家蘇軾,除了學富五車外,他也是理財了得之人,其管理財務的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如現代的理財顧問。

資料記載蘇軾的理財之道是從生活的經歷而來,他的理財宗旨是絕對不讓自己的生活出現「亂賬」,即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甚至不會浪費一分一毫。史學家分析,蘇軾謹慎理財的原因, 與他被貶職有莫大關係。自他官職被降後,俸祿相對被減,為了繼續好好生活,只有開源節流。

被貶職後的蘇軾, 將每月的4,500文錢俸祿分為30份每份150文錢的「零碎錢」,然用繩子串起來掛在屋內的木樑上,規定每天取下一 串來作生活費,並限制自己的花費不可超150文錢,若消費有剩餘的就將之儲存起來。

古代人沒有現代人去銀行存 錢方便,所以蘇軾會將他的每日花費餘下的錢存放在一個竹筒內,這個方法也頗「見效」,你不妨買個錢罌儲起每日的零錢。
 
(source: google)
 


2.宰相的理財哲學--低買高賣+賺盡差價


呂不韋在歷史上是政治家,曾官至秦國宰相,但也是戰國時代的著名商人。他非常懂得理財,最擅長是投資方面,例如將一些物品以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取金錢,甚至會挑選 具有潛力而價值被低估的藝術品、古玩,甚至房舍等來投資。

當年的社會雖然沒有股票市場可以「炒股」,以呂不韋的投資作風必定是一位肯冒險的「炒家」,而且是有高能力承受投資壓力的投資者,而他大部的財富亦是由此而來,為他累積了千萬家財。 假設你認同呂不韋的投資策略,但要留意的是,低買高賣能賺取可觀的差額,相對存在的風險也不少,故此投資前必須審慎決策個人能力。
 


3.商家的投資策略--把握時機+人棄我取


在《漢書》中有 說戰國商人白圭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此話並不為過。原因是他的他喜歡觀察市場走勢,例如留意每年 耕種收成,從中推測市場需求,即如在穀物成熟時,他會買進糧食,出售絹帛棉絮;但當蠶繭結成時,會買進絹帛 棉絮,並出售糧食。

善於經營生意的白圭也被稱為「商祖」,由於他的理財眼光放得遠,不會因只著眼小利,反而會宏觀市場大勢,抓著最佳的投資時機,然後獲取更大的收益,即是偏向較長遠的投資回報,他更明白「放長線釣 大魚」,所以堅持經商必須具備智、勇、仁、強這幾方面的能耐,才可以在商場中取得致富之道。

其後歷代不少商賈豪紳,在經商策略上都效法白圭的經商堙論,宋真宗更封他為「商聖」,可見他的營商哲學影響深遠。綜觀現代有不少富豪做生意的方向,其實是帶有白圭「人棄我取」、「知進知守」作風。
(source: cari )

大家趕快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古人身上的智慧,其實非常值得借鏡!趕緊從他們身上學會這些理財觀,讓自己財源滾滾來吧!
原文出處:cari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