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三十歲開始領悟到:在職場上 任何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的!想轉行的人必看!

  • louis

  • 09-15

在職場上,你並不特別

到了三十歲左右,我們會開始領悟到:在職場上,任何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的。假設我從二十六歲在大公司做到六十歲退休了,又如何?我退休了,公司就再雇用一個人而已;就算當到了總經理,也是一樣,跟一般基層員工沒有什麼差別。我們沒有人會特別到無可取代。

我上一份工作的主管,是公司的全球營運長,在公司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天可以工作到淩晨。每當大家一起去用午餐,吃完飯後他就會很開心地說:“讓我們回去工作吧!”可以感受到,他真的是滿懷著喜悅要回去工作;但是說到底,公司並不是他的,他跟所有的員工一樣,都是傭兵,都是這個公司可更換的零件。試想三十年之後,誰還會記得某某某曾經擔任過這間公司的營運長、總經理?

二十幾歲時,我們可能還可以說服自己,一定要留下些什麼足以改變這個社會或世界的成就。三十歲時,恍然大悟其實自己並不重要。以往我們總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是最特別的,所以隻要一有什麼不順心的事,總覺得是針對自己而來。譬如說,你可能覺得老板特別討厭你、主管故意要孤立你,其實很多事情是非關個人的因素,因為在職場上,你並不特別。

 

三十歲以上的人,可能會開始有這種“What's the point?”為誰辛苦為誰忙的感覺。而一旦開始有了這種感覺,它可能會對我們產生正反兩面、兩種極端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是,我們開始領悟到自己沒有什麼好損失的,經驗的累積還比較重要,所以要做什麼就趕快去做,因為時間不等人,就算真的搞砸了,又怎麼樣呢?而負面的影響則是,或許會開始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什麼都不重要,變得消極而沒有作為。

想到我們放棄多少可以談戀愛的機會,犧牲了這麼多,就為了進入職場時多賺這三千元,這個領悟是很傷人的。所以上班的第一天,往往不是覺得開心,而是失落;上了一天班回到家,看著電視,不禁納悶:“我二十幾年來的努力,就是為了找到這份工作,然後下班回家看著一成不變的電視嗎?”等上了一個星期班,不禁感慨,這就是未來四十年我要過的日子嗎?

如果我們原本想追求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工作、賺一份穩定的薪水,這樣的選擇沒有什麼不對,也能過得很滿足、快樂。但比起十年如一日的人生來說,真正可怕的是,你並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想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這輩子卻從來沒去試過。當我們認清了在職場上,我們並不特別的事實之後,反而應該得到一種豁然開朗的領悟:正因為我們並不特別,所以即便嚐試了別的選擇,也沒有什麼好損失或好害怕的。為了我們想追求的人生,更應該有勇氣去嚐試現況之外的各種選項。

方向未明時,試試過渡式就業

“過渡式就業”一般說來,是指在兩份正式工作之間的過渡時期,短暫從事的工作。某種程度來說,過渡式就業就像是你可以稍微喘口氣的中場休息時間。以我的經驗而言,當兵二十個月的那段時光,就有點類似這種階段。而對許多人來說,畢業後留在學校擔任助教、教授助理,或甚至找一份非正式的兼職或約聘工作,也都屬於過渡式就業的模式。

過渡式就業,譬如說留在學校當助教,在就業的規畫上來說未必是件壞事。當學弟妹有機會留在學校當助教,卻又猶豫不決、想詢問我的看法時,我都會這麼告訴他們:“過渡式就業有點像是你延畢一年去當交換學生,或是出國遊學、去念短期的語文學校,隻是規模不太一樣;或許你的經濟狀況沒有那麼好,無法負擔去當交換學生、留學或自助旅行等費用,所以還是必須工作以賺取生活所需。”

 

但是再怎麼樣,過渡式就業都是一個二十出頭時才能擁有的特權。也就是當我們在規畫下一步,還有點茫然不確定時,可以停下腳步,給自己一、兩年的時間來好好的思考、沉澱。當我們必須考量下一步要怎麼走、又有經濟因素要考慮的話,過渡式就業其實是很好的一個選擇,一方面讓自己有時間去思考未來的方向、準備以後的規畫,一方面經濟壓力也不至於太大。因為若是有沉重的經濟負擔,還是要先顧好現實面,利用白天的時間上班賺錢,利用晚上的時間去追求夢想,還是可以兼顧現實與理想。

如果夢想對我們來說真的有那麼重要的話,它就是一個機會成本代價,優先順位是最高的,我們一定會為它挪出時間。如果說工作兩年後一定要出國,這個夢想真的這麼重要的話,那麼就算晚上十一點才回到家,還是得K書準備考試、寫申請學校的論文到半夜。善用過渡式就業的這段時間,找出自己的方向與人生目標,把完成夢想的時間表寫出來,這樣腦海中就會有個藍圖,知道自己大致上該如何一步步地朝正確的方向走,也知道自己現在是在哪一個階段、該努力去完成哪些事情。

過渡式就業的前提是,它不應該是永遠的,我們要很確定自己做這份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存錢、為了找出自己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說服家人認同自己設定的目標。當然,如果當了一、兩年助教之後,發現自己還滿喜歡這項工作內容及學校這樣的學術環境,想一直待下去,把過渡式就業變成終極目標,也沒有什麼不好,那麼就要開始規畫下一步,去尋找行政人員的正式職缺,或是繼續念碩、博士,或往教職發展都可以。重點是,我們的思考不能隻是做一年、兩年的規畫,像約聘人員一樣隻以一年為單位,而是應該善加利用這段過渡式就業的一、兩年時間,找出自己的終極目標。一旦找到了,就應該重新評估現在在做的事,到底與終極的人生目標是否契合,是否有助於我們逐步朝目標邁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加以修正。

在過渡式就業的這段期間,還要注意自己會不會陷入補習與進修的迷思中。我們極可能因為還在尋找自己的方向、還對前途感到茫然,因此開始去做一些沒有邏輯性的決定:不知道目的是什麼,就先去補習;不知道自己要考什麼,就先去進修。於是,可能還不確定自己是否要出國,就先去報名GRE、GMAT。然而這些補習與進修,對自己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明確的直接助益,也說不上來,往往就是備而不用,補來給自己安心的。這種作法,會是一種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就算是短暫的過渡式就業,時間也是很寶貴的,應該要好好的加以善用,而不是浪費在無謂的選擇上。

從某方面來說,過渡時期也是一個奢侈品、一種特權,或許我們的爸媽並沒有給我們任何就業上的壓力,或許我們的年齡還可以容許自己這麼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負擔過渡式就業的機會成本,許多人是沒有這種選擇的,特別是那些背負著就學貸款、畢業就得拚命工作還債的學生。

謹記所謂“過渡式就業”,重點就在它應該是短期的“過渡式”,是在二十幾歲時可以享有的特權,因為那個階段的年輕人,可能還在尋找自己的人生與就業方向。但是,我們不能在二十四歲時過渡式就業,到了三十歲還在茫然、還在過渡式就業。那時候的所謂過渡式就業,就隻是一個逃避的藉口了。

第一份工作,應該選擇大公司嗎?

當我們開始找工作時,可能會陷入一個迷思當中:“我的第一份工作,到底應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甚至極有可能,你會遇上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技術性問題”(要選擇A還是B?);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應該要先去思考的,其實是最根本的“哲學性問題”(為什麼要選擇A或B?除了A、B,沒有其他選項嗎?)

把第一份工作的選擇直接區分為大公司與小公司,是一種稍嫌過於武斷的二分法,這樣的問題會陷入一種以偏概全的思考邏輯中。事實上,我們還有中型企業、社會企業,或是自己創業等其他選項。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一路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十幾年念下來,都是走在既定的道路上,師長可能會告訴你,畢業後的出路不是念研究所,就是考公務員,或去找工作,人生的道路看起來非黑即白,不是A就是B,而我們也習慣了不去思考、不去問問題。
 

如果要問,第一份工作應該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我們得先反問自己:“去了大公司或小公司,之後呢?我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我的理想工作是什麼?”假設我們二十二歲時,還無法想像自己五十歲時的理想工作,那麼工作幾年之後,心態已漸趨成熟時,可以以三十歲為一個時間點,想想看三十歲的自己,希望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想在一個什麼樣的產業中工作?然後再倒推回來,思考現在的自己,應該要做什麼樣的選擇,才能達成那樣的目標。

舉例來說,假如我想在三十歲時擁有自己的公司,那麼我的第一份工作,有可能是先加入一個小公司,讓自己學習如何去全方位的經營、管理一個小公司;也有可能是先進入一間大公司,學習大型組織中完整的管理製度、精細的職掌分配,去拓展、開發有助於自己日後創業的人脈關系與資源;或者是進入一個新創公司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兩、三年之後再出來自己創業。倘若資源足夠的話,甚至不需要先就業,就可以直接去創業了,這也是最直接去實現終極目標的一個選擇。
 

換言之,並沒有所謂一定是大公司好或是小公司好的答案,而是端視哪一個選擇可以讓你逐漸往自己的終極目標邁進。所以,不需要執著於大公司或是小公司的選擇。當我們在二十二歲時選擇的第一份工作,除非是有養家、還債等經濟負擔要考量,否則不該以金錢作為前提,而是要去思考,這個選擇對於自己未來生涯道路的開展,能不能發揮實質上的助益。

分享給大家吧!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