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養兒防老,是父母強加給子女的霸王條款

  • alphago

  • 04-22
覺得小孩可愛而生育的,和養寵物來排遣孤獨的,其實並無二致。抱養寵物前,你並沒有徵詢過寵物的意見,不過是因為它們讓人開心。小時候常聽到一個故事。說一個四歲的小朋友,把個大梨子,讓給了哥哥吃。別人問為什麼。他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人們都拍手說:這個小朋友,好懂事!長大後,自己看書才知道,這個小朋友越長大,反而越不懂事。成年後他和朋友聊天說: “老爹跟兒子,其實也沒啥親不親的。你爹生了你,不過是因為安全套破了個洞;你媽生了你,不過是因為沒法打胎,只好讓你鑽出來了。” (“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後漢書·孔融傳》)這位同學,名叫孔融。我們不清楚他說這話時的上下文,但是他的政敵曹操,迅速以大逆不道、口出狂言為由,將他砍了頭。孝順這事在我國,自古以來,是不能隨便拿來開玩笑的。讓我納悶的是:這麼乖巧的小朋友,為何成年後說這樣作死的話?也許,小孔融是很想要那個大梨子的,只是迫於禮教的震懾、父親的淫威,只好撿大人愛聽的話說。結果,長期在威壓中戰戰兢兢,天性被扭曲,催生強烈逆反心理,長大後以激烈的方式發洩出來。又或者,孔融本就是個友愛善良的模範兒童,讓梨是出於赤子之心。成年後放這樣非孝的厥詞,乃是事出有因,外人未必知曉,卻不巧被聽者斷章取義,還沒來得及發聲明否認,就被政敵曹操喀喳了。無論如何,細看歷史,孔融除了說些吸睛的話,並無不孝之舉。他的一對兒女,也因父親而被誅連殺害;臨刑前兩個孩子相互安慰:“如果死後有靈,就可以和父母團聚,不是很好嗎?”(“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願!”)很難想像,一個不孝敬自己父母的父親,一個沒有溫暖親情的家庭,能教育出如此心態的下一代來。殺孔融的曹操,自己又何嘗是個孝子?史家都懂,孔融被殺,不過是因為屢次批評當權的曹操。在古代宮廷鬥爭中,說人腐化墮落,道德品質敗壞,有時純屬藉口。道德抨擊的背後,往往是利益糾葛和權力衝突。孔融的悲劇在於,他生在一個道德觀念被政治權力綁票了的時代。漢代的君主,除了武力之外,並無其他理由統治天下。提倡儒學孝道,弘揚正能量,當然出自愚弄百姓,加強合法性的私心。毫不奇怪,一旦漢帝國宣佈提拔孝子做官,立刻出現一大堆割肉療親,臥冰求鯉的真人秀;史傳雲:“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東漢《樂府詩集》)就是說當時各種矯情誇張,噁心做作,讓人目不暇接,真假難辨。這樣的年代,任何道德說教,無論多美妙動聽,一經皇家宣傳提倡,少有不扭曲變味的。我深信,在孝道還沒變成聖旨之前,是有人從內心深處自發認同的。即使在孝道被朝廷收編之後,很多人依然能從家庭生活中體驗真實的親情,在私生活中嚴守自己的道德準則——這種徐複觀筆下私人化的孝道,未必和朝廷公開的提拔發生關係。但是,這些真心以孝道為生活方式的人們,在目睹了太多投機取巧的偽君子、冠冕堂皇的假道學之後,無法不羞於與之為伍,只能顯得不願公開標榜孝道了。如魯迅所說:在一個所有人都滿口仁義道德的年代,真心信仰儒家思想的,倒會閉口不談儒家,或者聽人假惺惺的談起來就皺眉,好像反對仁義道德的模樣。這種“好像反對”的模樣,當然會引來鑠金之口、殺身之禍。比孔融稍後的阮籍,母親彌留之際,在和人下棋。朋友說不下了吧,你老娘都快死了。阮籍不肯,執意下完。這時,下不下棋,大概都於事無補。母親壽終之後,他飲酒三鬥,淒厲長號,吐血數升,廢頓久之。這些人,只是皈依內心實在的情感,不願追逐流俗,造作地表演。孝與不孝,只在內心真實的感觸、能否自然地流露而已。可是,在動輒把仁義道德掛在嘴上的人眼中,這種自私自利、三觀不正的行為,非窮追猛打不可。聰明人見了,知道這政治正確的厲害,三緘其口、明哲保身;沒腦子的見了,跟著起哄,仿佛自己也變得高尚起來。就像那圍觀出軌寡婦沉潭的看客,叫好聲中,感覺自己也如同指揮籠子入水的族長一般有權威了。再純良的道德期許,總敵不過人心的虛偽,人性的機巧,人欲的險惡。然而,真正將道德逼成偽善的,究其本源,還是玩弄道德的朝廷。原本自然而然的人倫品質,一旦變成威嚴堂皇的法令,自有聰明人,能一眼看出切實的好處和潛在的收益,蜂擁而上,將原本美好的目標和初衷,糟蹋殆盡。一經政治權力裹挾、成為社會精英的身份標誌,道德辭令會迅速被其他社會階層粗鄙地模仿、肆意地放大,變得愈發扭曲、誇張、標新立異、違反人性。清代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孝子為省錢贍養年邁父母,要把年幼的兒子活埋掉——這就是有名的郭巨埋兒的典故。民國年間,一位讀者看到這裡,冷冷地寫下一句:“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魯迅 《朝花夕拾》) 離開魯迅的年代,轉眼已近百年。離開孔融的時代,早已過千年。生逢當代,有一種聲音認為:弘揚孝道前所未有的緊迫必要。除卻眾所周知的養育之恩、文化傳統因素不說,魯迅,你知道現在房子有多貴,娃兒有多難帶嗎?沒有爹媽的支持,有幾個年輕人有能力買房子,有時間把娃帶大?父母一輩子積蓄,大半輩子精力,都給了你個龜兒子,不光把你拉扯大,還把你的崽子拉扯大,你還矯情不盡孝?這世道,幹什麼不得求人?上學,看病,買房,找工作,交通違規……你托人幫忙時,哪一回不得乖乖裝孫子?親爹媽幫你這麼多,讓你做幾回孝子,很過分嗎?在我看來,此說混淆了孝道在道德感受和行為義務兩方面的含義。道德意義上的孝敬之情,與法律層面上的贍養義務,不可一概而論。傳統儒家,歷來更強調子女真誠自發的孝敬之情,而非簡單地像家畜一樣餵養父母。(“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守法贍養老人的,未必全是心甘情願的孝子。而深愛父母的子女,可能難有機會在膝下盡孝。原始儒家讚美的孝道,不僅有關外在行為,更要求真誠自願、不矯揉造作的敬愛之情。這種情感油然生長於心內,自然流露於身外;親近關心父母,並非畏懼法律或流言,只是因為沒做到,就心裡不安。如此說來,因高企的房價、殘酷的教育競爭,巨大的生存壓力而捏在一起的跨代際家庭合作,未必真能促進“孝”的心理感受。父母迫于社會現實的超量給予,更不該是子女順從聽話的理由。居高臨下地談什麼含恩反哺,更像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經濟關係。沒有雙方人格上的平等,恐怕難以產生真摯的尊敬之情。所以,原始儒家意義上的“孝”,其實對父母一方,也有著極高的要求。說到孝對於父母的要求,有必要考察父母施予生育之恩時的心態和動機。我總覺得,這恩情固然偉大,往往參雜了不少的私貨。首先,當代人生育,如孔融所說,有時還真是因為安全套破了個洞,或者不巧沒法打胎了而已。此外,就算是那些處心積慮要小孩的,其動機,除了覺得小孩可愛之外,大多是為了老有所依。這兩者,皆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而非為小孩自身的福利著想。 覺得小孩可愛而生育的,和養寵物來排遣孤獨的,其實並無二致。 抱養寵物前,你並沒有徵詢過寵物的意見,不過是因為它們讓人開心。正如很多父母,只是因生活中再無其他目標,期望小孩子來填補空虛無聊、增添樂趣。 倘若一旦寵物不再溫順可愛,小孩不再聽話從命,便心生厭惡,翻臉反悔的,大有人在。 更何況,你天天喂貓,便有理由讓貓來逗你開心、順你意志嗎?因為小孩可愛而生育,並不能成為他們日後順從的理由。養兒防老,更是純粹的自利行為。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可家庭之外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依然有待完善。換句話說,當你老了,沒人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的。那時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不靠兒女,能指望誰?結婚生子,常常不過是未雨綢繆的投資和保險,不僅附帶了預期中的回報,還隱含了回報落空時的怨望。 為養老而生育,實質是父母單方面強加給子女的霸王條款——你在生娃之前,並未諮詢過他們的意見,更不曾在合同上簽字畫押。既然是一廂情願的風險投資,就該有點願賭服輸的企業家精神。假如投資成功,當然皆大歡喜。一旦投資失敗,出現糾紛,血本無歸,最先應該責備的,恐怕是你自己。更不用說,在這漫長投資中,多少決定是出於自己的私心、顏面和實利,多少是為了小孩自身的感受和幸福,本來就虛實難辨。“無私、崇高、恩重如山”這些話,還是等日後小孩自己來說比較好;作為投資方的父母如果自說自話、自吹自擂,難免有些壓榨的嫌疑。總之,子女的孝,只能是對父母之愛的自然共鳴。而對子女真正的愛,必須超越可愛與養老這兩種動機。生育之前,你得捫心自問:假如小孩不願成為你期望的樣子,你是否依然愛他?如果養兒防老之計泡湯,你是否覺得所有的付出,依然都“劃得來”?你得捫心自問:你是否準備好從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幸福出發,無私、耐心、不求回報地愛他們。唯有這種愛,才算得上最純粹的恩情;唯有這樣的父母,才配得上原始儒家歌頌的、來自子女最純粹的孝敬。做不到這些,卻粗暴要求子女絕對孝順的,和孔融時代的漢代朝廷專橫命令臣民絕對忠誠一樣,都是用道德詞令來美化對現實利益的訴求;在“全是為你好”的哄騙中,掩蓋對人的傷害,修飾占人的便宜。回到故事的開頭,如果小孔融當初讓梨並非自願,而只是攝於淫威,那麼他先是在幼年時被父母傷害,成年後又被利用他的朝廷傷害。第一次傷害,讓他失去了童真;第二次,讓他丟掉了性命。 自漢代以來,原始儒家設想的孝道一直被權力玩弄、扭曲、異化。當威壓改頭換面、專制魚目混珠,社會上所謂的完人,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孝子,朝廷治下的順民。最渣的人渣,被罵做“無君無父”。在這套精緻說教中,投資與投機一色,撒嬌與撒潑齊飛;正如我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在《新青年》中所呼籲的:孝子順民做久了,更容易把受孽待當崇高,將被踐踏當美德,拿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冒充宗教信仰,在暴政中幸福得淚流滿面——若有人真心誠意這樣做,倒也無可厚非——個人選擇而已。但是,假如有人碰巧識破這技倆,不甘做這異化了的偽道德的奴僕,踢翻這假溫情的枷鎖,撕毀這從不曾簽過字的霸王合約——我只想點個贊!孝道,自己私下裡盡盡就好。到處管別人盡孝的,終歸有點可疑。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