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讓他人喜歡自己的攻心術!

  • 06-06

別說“你錯了”

當我們犯了錯誤時,並非意識不到犯了錯誤,只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撞在他固執的牆上。

沒有幾個人具有邏輯性思考的能力。我們多數人都具有武斷、固執、嫉妒、猜忌、恐懼和傲慢等缺點,所以我們很難向別人承認自己錯了。

而且,一個人說錯話或者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

正如羅賓森教授在他的《下決心的過程》中所說: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我們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的關系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有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那些窗簾時,說:“什麼?太過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先生卻不肯承認自己做了一樁錯誤的交易,他辯解說:“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味的東西……

結果,他們為此事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後不歡而散。

當我們不願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完全是情緒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經沒有關系。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那我們是決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們自己是這種習性,那麼就可以理解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習性,因此不要把所謂“正確”硬塞給他。

有一位汽車代理商,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常常冷酷無情,決不肯承認是自己這方面的錯誤,總想證明問題的根源是顧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錯誤。結果,他每天陷於爭吵和官司糾紛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壞,生意也大不如以前。

後來,他改變了處理客戶抱怨的辦法。當顧客投訴時,他首先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於你的車子,我們有什麼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請你告訴我。”這個辦法很快使顧客解除武裝,由情緒對抗變成理智協商,於是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如此一來,這位代理商就能輕鬆地處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來越好。

當我們說對方錯了的時候,他的反應常讓我們頭疼,而當我們承認自己也許錯了時,就絕不會有這樣的麻煩。這樣做,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地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古埃及阿克圖國王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圓滑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於敏感,不要執著於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應當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

盡可能地尊重他人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大而言之,在社會階層中,小而言之,在一個團隊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區別,但絕對沒有人格的貴賤之分。捫心自問,我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嗎?同樣,這也正是別人都需要的。聰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別人。

有位企業老板一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這位老板算得上是一位聰明的人了,說話如此委婉、客氣,是他好修養、好氣度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淩人的口吻嗬斥:“你怎麼工作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大學生呢?”只能讓下屬委屈,反而達不到糾正對方錯誤的目的。

有人說的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於說話時不尊重對方,因而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

人的心靈就像花朵:開放時會承受柔潤的露珠;閉合時會抵禦狂風暴雨。假如我們在規勸別人,實際上就是讓他的心靈開放。但是,被規勸的人往往用閉合來抵禦我們的語言,因為他並不知道我們送的是雨露,而只是知道怎樣保護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損傷他的自尊心,尊重別人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一般來講,我們規勸別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別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質上,也確實比別人高,因為你自己覺得比別人的觀點正確,這才能勸人;如果覺得比別人低,那就表明你觀點不正確,或者對自己的觀點不自信,那還去勸什麼人呢?因此,勸人的人實際上的位置應該是高的,但這種高,在勸人時是不能表現出來的,只能擺在和被勸人平等的位置上,這不是虛偽,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當被勸人覺得你尊重他了,設身處地地在為他著想,他才能認真考慮你說的話,才能把心扉打開,才有可能達到勸說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說得對,把位置擺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一派批評人的口氣,勢必引起被批評人的反感,因為你沒有尊重他,他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你,使你不但沒有達到規勸的目的,還生一肚子氣。如果他迫於某種壓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於你的批評,口頭上也許承認自己錯了,內心深處還是不會聽你的。

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的例子。

老師:請張麗同學回答問題?

張麗:我不回答你?

老師:張麗同學,你既然不回答我的問題,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既然你不肯說明,那讓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不能為人師表,不能讓同學們信服,甚至玷汙了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才使你這樣呢?

張麗:老師,沒有,沒有的事。

老師:既然我還稱職,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讓我難堪。那麼,讓我猜測一下你是怎麼想的吧。我認為,不外有三種情況:第一,可能是我的啟發式教學搞得不得當,問題提得過於淺薄,引不起你的興趣,你不屑於回答,是這樣嗎?

張麗:不,不是。

老師:第二,是你能回答這個問題,但不想回答。如果是這樣,你現在回答也不遲。

張麗:我……我……

老師: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你不會回答,但又礙於情面,不肯承認自己不會回答的現實,忽然一時糊塗,想以強硬的態度搪塞過去。但我為什麼要這樣認真呢?我實在不願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張麗:老師,您,您別說了……請告訴我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

這位老師尊重自己的學生,並心平氣和地耐心引導,消除了學生反感的情緒,終於打開心扉。

試想如果這位老師居高臨下,不管青紅皂白,一通批評,學生的抵觸情緒會更大,不會輕易地認錯的,因為她失了面子,老師勢必沒有達到規勸的目的,甚至可能連課也沒法往下上了。

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

西方哲學家馬斯洛說,人的需要由低級向高級分為五個層次,排列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將這些需要應用於交談,要求你善於體察人心,了解對方最迫切的需求,有的放矢,並采用適當的方式予以激發和滿足,使之產生所要求的行為。

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權力後,每天做著皇帝夢。一天,袁世凱正在午睡,一位侍婢按時端來參湯,準備供袁世凱醒後進補。誰知這位侍婢進門時不慎,將手中珍貴的羊脂玉碗打翻在地,化為碎片。玉碗的破碎聲驚醒了袁世凱,他一見自己心愛的羊脂玉碗被打得粉碎,氣得臉色發紫,大聲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賤命不可!”

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婢女連忙跪著哭訴:“這不是小人之過,婢女有下情不敢上達。”

袁世凱大罵道:“快說快說,看你死到臨頭,還編什麼鬼話。”

侍婢哭著回答:“小人端參湯進來,看見床上躺的不是大總統。”

“混賬東西,”袁世凱更加怒不可遏,“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小人不敢說,怕人哪!”婢女哭聲更大了。

袁世凱氣得陡然立起,咬牙切齒地說:“你再不說,瞧俺不殺了你!”

“我說,我說。床上,床上……床上躺著一條五爪大金龍!婢女一見,嚇得跌倒在地……”

袁世凱一聽,心中不由一陣狂喜了,以為自己是真龍轉世,真是要登上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了。袁世凱怒氣全消,情不自禁地拿出厚厚的一遝鈔票為婢女壓驚。

婢女終日侍奉袁世凱,對他夢想當皇帝的心理當然體察入微。當寶碗玉碎、生死攸關之際,婢女情急智生,順口編出“五爪金龍驚落玉碗”的故事。這故事正好“印證”了袁世凱的美夢——真龍轉世,滿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使袁世凱化盛怒為狂喜。婢女不但揀回了小命,還得到了“皇恩”。

原文出處:weibo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