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批評」所產生的如此巨大的「負面威力」......超乎你我想像!

  • Alma

  • 10-23

發現“不批評”金鑰匙

一九一二年,剛剛二十四歲的戴爾·卡內基寫信給美國大作家大衛斯,請教一個寫作方法的問題。

年輕的卡內基希望讓自己顯得很重要,引起這位大作家的注意,所以他在信的末尾寫上這樣一句話:“信系口述,未經重讀。”他曾經見過這句話神氣活現地出現在另一位大人物的信中。

此信的確令大衛斯注意到了卡內基,他用了這樣的方法表達自己對卡內基的印象:不屑地將信直接退回,並潦草地附言道:“你態度之不恭無以複加。”

卡內基看到回信感到羞愧且憤怒,他想:“我是錯了,應該受到斥責,但大衛斯有什麼了不起,我現在真的非常氣他。”從此,卡內基不再看大衛斯的作品,甚至不再談論他。

同時,卡內基覺察到自己這種突如其來的憤怒情緒,並對此感到奇怪,他想:“我知道自己是錯的,但為何仍對大衛斯有這樣的憤恨,難道隻因他批評了我?”

卡內基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批評他人難道有如此巨大的負面“威力”嗎?

在接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當一個人遭受猛烈的批評時,心跳會加速,會覺得像被挑戰、被考驗、被刺探,然後本能性的防衛機製就會啟動。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采取攻擊手段以轉移焦點。所以,相信那時候讓卡內基所產生的怨恨情緒,正是他遭受批評之後的自然反應。但早在近一百年前,並沒有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內容,人們無從得知批評的殺傷力,也不了解批評本身意味著什麼。

卡內基本人曾經很喜歡批評他人,他從小固執、倔強、愛與人爭辯,他在大學時樂於參加各項辯論比賽,還曾計劃寫一本有關辯論的書。從日後留下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推測,卡內基年輕時一度認為,批評他人理所當然是見識不凡者的“特權”。但對這個問題他還是第一次思考:批評或指責他人可能給對方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卡內基將這種感受與思考帶到課堂上,與學員們分享。這話題讓學員們議論紛紛,顯然引起很大的共鳴。

我們可以設想,距離現在八、九十年前的卡內基課堂上,那時候愛迪生發明電燈才不過三十年,在教室單調且不夠明亮的電燈下,卡內基的學員們熱切地說起自己遭受批評時心里難過的感受,以及他們為反駁這些批評所做的更多傻事。這大概是他們此生第一次有機會述說這些感受。

“我小時候被同學取了‘醜小鴨’這個外號,讓我整個初中階段一直很自卑。長大後都不想和那位同學說一句話,”一位女學員說道。她其實端莊秀麗,並不難看。不過,當她說到這件事時,臉色的確很難看。

另一位學員則說,自己是公司的行政采購員,他每次購買的辦公用具都會受到一位挑剔的同事批評,讓他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變得一文不值。為了辦公用具是不是夠好這種小事,他幾乎恨了這位同事一輩子。

卡內基發現這樣的事實:曾經遭受的批評確實大大地影響了學員們的情緒,他們非常不喜歡受到批評。從課堂離開後的卡內基一頭栽進了圖書館,他翻閱書籍,希望繼續了解批評為何物。而從上千頁的曆史中,他發現答案可以簡單地歸納為:批評是個毫無成效的方法。

批評猶如剝下人的自尊與面子,常常隻會帶來反效果,甚至會對人造成傷害。

從眾多學員們親身經曆的事情和名人事例中,卡內基發現:批評無用,它徒使人增加一層防禦,竭力地替自己辯護。這些被稱為“人類”的“東西”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做錯事隻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怪罪自己,每個人都是如此。人天生就會盡量維護自尊和面子。

“不批評、不指責以及不抱怨他人,應該成為我們的準則。”可以想像,卡內基當時發現了不批評、不指責的重要性之後,在心里對自己說。後來,在學員們的一致投票下,“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成為卡內基溝通與人際交往的第一條行事原則。

對於以上過程,有一些來自史料,有一些則是我自己根據當時情況的猜測,以將卡內基先生對“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的發現勾勒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因為我相信,在曆史上,卡內基先生的確有過對“不批評”越來越深入的思考,他發現這個原則時,肯定是萬分驚喜。他發現這個原則,並不是從哪里直接借鑒來的金玉良言,而是藉由卡內基訓練眾多學員們在實際生活中得到的體會。這條原則和後面我們要講到的其他原則一樣,來自對人生的了解、對人性的洞見,所以簡單、直接,且非常有效。

它是卡內基訓練的第一條,成為開啟良好溝通與人際關系的金鑰匙。

此後將近一百年里,卡內基的學員都被告知,當你希望贏得由衷地合作時,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不批評的威力

卡內基找到了“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原則後,恐怕他最先想到的例子就是林肯先生。卡內基曾費了十年左右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還用了三年時間寫了一本林肯傳記。他發現,林肯並非生來就不批評人,但在成為總統後,林肯的確嚴格遵循了不批評、不指責的行為規則。在總統職位上,林肯非常稱職,一八六五年林肯去世的時候,美國陸軍部長史坦頓說:“躺在那里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卡內基將自己找到林肯在不批評、不指責上所做的事情記錄了下來: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蓋茨堡戰役”爆發,一八六三年七月四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向南撤退,到達波多馬克河邊時,前方河水暴漲,他們無法渡河,而乘勝追趕的北方軍就在後面。

北方軍隻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乘勢俘虜李將軍,這樣可以立即結束這場戰爭,林肯命令帶領北方軍的米德將軍立即襲擊李將軍的軍隊。

可是米德將軍卻遲遲不進攻。最後,河水退潮,李將軍和他的軍隊就這樣逃走了。

林肯對此震怒至極,他寫了封信給前方的米德,狠狠地批評了他的失職,信的最後幾句,他毫不隱藏自己的不滿,他寫道:“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我也不期盼你現在能做得更好。良機已經失去了,我實在深感遺憾。”

猜想一下,當前方的米德看到信後,他將會如何反應呢?

可是米德從來沒有看到那封信,原因是林肯並沒有把這封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從他文件中發現的。

林肯沒有把信發出,寫完後就放在一邊了。也許他明白,一旦發出這封信,他和米德將軍之間的關系,將會出現一道永難彌補的裂痕,米德甚至會卸甲離去,這對林肯並沒有任何好處。林肯從過去的生活經曆中知道,尖銳的批評和斥責永遠不會有效果。

卡內基發現,在著名人物身上,不批評的例子俯拾即是。

另外一則來自書上的例子是,美國富蘭克林總統在年輕的時候並不伶俐,可是後來成為極具手腕、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的駐法大使。他成功的祕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說:“我常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好處。”

在描述這個案例之後,卡內基緊接著得到一個結論:“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責備、抱怨他人。同時,絕大部分愚蠢的人的確這麼做。”

在現在的卡內基訓練中,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指出他人是“愚蠢的”。但在當時,卡內基先生得到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猜測,大概他是在心里懊惱地指責自己說:“我過去真蠢。”而從另外一方面可以看出,卡內基先生發現不批評這個道理之後,有煥然一新、脫胎換骨的感覺,“如此簡單的方法,卻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的溝通以及人際關系得到極大的提升,要是早點發現就好了。”

所幸,卡內基的學員們不會再錯過這個原則。之後,卡內基在課堂上將“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的原則告訴學員們。他告訴學員許多例子——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林肯的案例——這些例子讓學員們得到思考和啟發,知道對於人際關系而言,不批評、不指責、不抱怨是如此重要。“當你想批評的時候,想想林肯是怎麼做的,”卡內基告誡自己的學員們說。

在課堂上,卡內基還讓忠實執行這一原則,並且從中獲得好處的學員上台演講,以喚起其他學員實施這一準則的渴望與熱忱。

卡內基給學員們的忠告是:“你們要不斷地使用。”我在後來二十五年間進行卡內基訓練的過程中認識到,卡內基訓練不是知識,而是一項技能,一項熟能生巧、需要勤奮練習的技能。

直到現在,這都是卡內基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