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投資理財
  3. 理財知識

為什麼說「窮人」都是省出來的?

  • Alma

  • 07-29
(source: google)

國人向來認為過日子就是要精打細算,能花兩百買到的東西絕對不當二百五,財富的積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日子那麼長,自然得省著點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省下的錢能換回安全感嗎?

(source: google)

 

省錢的極致,是長這樣的。

橋本是紐約一名30多歲的註冊會計師,在這個地球上消費水平最高的地方,她每個月只花區區15美元(約合100元人民幣)便足以維持生計——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一樣的事情,正在現實中上演。

諸如此類的所謂“省錢秘笈“實在教人瞠目結舌,觀眾驚呼:這是在用生命省錢啊!

註冊會計師妥妥地屬於高新行業(年薪平均9萬美金),為什麼橋本要選擇這樣極端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是,焦慮。

網絡經濟的泡沫破滅後,橋本被解雇了。“我頓時意識到什麼樣的工作都沒有保障,一定要節儉生活才行。省下來的錢,我全都投入在養老金計劃和儲蓄上。”

追求安全感和保障,她的出發點恰恰是許多人省錢的共同理由。橋本的行為是出格的,但行為動因卻是普遍的。

只是,窮盡一切壓榨自己,這樣的生活索然無味,又有何奮鬥的動力可言?省錢的目的是讓自己擁有更多可以支配的資產。

而作為職場人士,讓自己體面而專注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所獲得的回饋將遠遠大於摳摳唆唆省下來的一筆小錢。


2、會花錢,才更會賺錢,買買買才是第一生產力

(source: google)

 

上海有一對40歲出頭的夫婦,雙雙辭去了工作,過起了“隱世”的生活。

“我們靠之前上班的積蓄過日子。自己的房,無貸無車,兩個人一年2萬,過得很幸福。我們倆都不上班,無孩。所以全年不用買穿的,也沒有額外花銷。”

與這種生活模式相比,更顛覆性的是他們所鼓吹的態度——他們認為賺錢恰恰是最花錢的行為。

“因為我算過,如果上班要買新的穿,還有交通(上班來不及有時要叫車),外食,同事之間吃飯等等,一年也存不了錢,還不如不上班,什麼花銷也沒有。

我們除了父母,其他人一概不往來,省錢。”

人各有志,但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說,這樣的態度是不值得提倡的。賺錢不僅僅是增加積蓄,更是讓你在有償的條件下,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會花錢所帶來的財富增長,絕對能超過一味的省錢。


​3、你的形象價值百萬

以省錢為目的的事情,一般很難兼顧體面和優雅。而塑造一個人的品味和氣質的東西,往往都是不必要的花費。

買質量好的衣服、鞋子,做有設計感的髮型,這些消費在省錢一族看來都是不必要的開支。事實上,穿衣打扮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狀態的展現方式。職場上,連自己的形象都管理不來的人,很難贏得他人的尊重。

試想一下,你穿著一身裁剪合度的職業裝去談生意,對方迎面向你走來,身上除了爆款就是疑似A貨,領口還有些泛黃,你在第一時間會對ta的專業性與合作誠意有一個怎麼樣的初步判斷?

 

​4、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一個以“省錢”為標準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要求的人,為了不浪費和更節省,次級貨甚至是有害身體健康的食品、日用品也會照用不誤,可想而知,他們更不會主動花錢去健身房。

長期來看,這種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得不償失的。且不論無法將強健的體魄轉化為財富,補貼在醫療上的費用其實也相當高昂。

 

5、會花錢才能創造良性循環

當我們好不容易省下十塊錢,心裡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這十塊錢在手裡攢得更久一點。習慣了省錢以後,你不敢太花錢,因為這樣的話前面錙銖必較的努力也就沒有意義了。

為此,我們會下意識地壓縮自己和身邊人的生活品質,陷入忍耐和壓力的漩渦之中。

而花錢,並不代表我們不珍惜這個錢,恰恰相反,我希望自己的錢花得物有所值。花出去的錢是投資,豐富自己的知識眼光,搭建自己的人脈平臺。

花錢去獲得更多的資源,才能利用這些的資源賺取更多的錢,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開源比節流更重要,資源渠道的擴充能讓效益擴大,固步自封則容易讓錯誤放大。那些把錢辛苦省下來大把購買理財產品的人,他們獲取諮詢的手段往往來自商業廣告和道聽途說的經驗甚至謠言,這樣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

事實上,財務知識也需要花費相當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學習。


6、會花錢的人才能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source: google)

 

有人認為省錢需要技巧,省下來的錢雖然不多,卻讓人覺得充滿樂趣——這種想法其實跟熱衷在微信上搶紅包的沒什麼差別。要知道,在享受了省錢的短暫樂趣之餘,你也會錯過生活中的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先說出去玩吧,想要少花錢那當然就選窮遊。可食宿交通是省了,旅行休閒的樂趣也折騰得不剩什麼了。又或是報了個超低價旅行團,結果被導遊坑出一臉血。

好,為了省錢,乾脆旅遊也不去了,就待在家吧——可除非你生活在孤島上,否則社交也是必不可少。

同事聚餐?不去!在餐廳隨便點個飲料就夠吃一星期大白菜了!

親戚好友的婚喪嫁娶?當然能躲則躲!一封紅包就夠吃一年大白菜了!

這省下來的白菜錢,會讓你喪失許多與身邊人變得親密的機會,與群體漸行漸遠。社交和禮儀從純粹功利的角度看誠然是無用的,但它們的存在卻能維持人心的秩序,幫助一個人在精神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發展的空間。
 

7、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很多人都沒意識到

金牛座一族最喜歡的詞語是什麼?免費!

雖然這是個關於星座的玩笑,但這兩個字成功地給人帶來了視覺的衝擊和愉悅的感受,但事實上,所有的免費模式背後都伴隨著更高昂的“收費”——你的行為成本。

上免費的高速公路,就要陷入無止境的擁堵;看免費的節目,就要等待70秒的冗長廣告;看免費的影片,就要忍受劣質搖晃的槍版畫面,或是挑已經超過電影保護期的片子。

你省下了錢,卻失去了時間、舒適和時效性,免費使得一些消費品變得沒有效率。

人生就像一個瓶子,如何才能把石塊、砂礫和水都放進去?

答案是先放石頭,再將砂礫填補空隙,最後讓水滲進去——先放重要的東西,才能讓你的生活擁有更大的空間和可能。

人生在世,還有比你的時間和幸福體驗更重要的東西嗎?

我們常說錢要花在刀刃上——但一個人能不能把錢賺回來,是看他學不學習,學習需要經過一個過程,然後才有思考的基礎“我為什麼花這個錢,而不花那個錢”,值不值得、精准與否的判斷,全部都來自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得學習,怎麼學習,學習是要花錢的。

人生最珍貴的是時間而不是金錢。而真正可怕的事情是,時間的有限是賺不回來的。

你把你的時間看得不值錢,誰會把你這個人看得值錢呢?

當你把你的時間看得很值錢的時候,你就不會花時間在省錢上,而是花在投資自己上。

一個捨不得在自己身上花錢的人,在面試、崗位提拔的時候一定會吃虧。

老闆關心的是:你有什麼學識、長成什麼樣子、衣著是否得體、視野是否廣闊。而這些,都是需要你去自我投資的。

(source: google)


人省,就永不能發展。

對了,還有一個邏輯,“窮人” 該不該創業?

投資人在篩選項目時,如果能夠提前識別出不靠譜的創業者,對降低投資失敗風險當然是有幫助的。這篇文章是投資人張野根據自己的投資經驗做的小結。

到今年年底,距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這個口號的提出就已經有一年零三個月了。這 400 多天裡,我們都領教了或聽說了太多戲謔的故事——在微博上,調侃北京的段子共有三大類,除了朝陽的群眾、爆表的霧霾,就是中關村(8.84 +0.57%,買入)的創業咖啡館。

就如同一邊是官方文件把 “草根創業” 抬上了 “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愛基,淨值,資訊)” 的政策地位,另一邊是想去創業大街圍觀總理來訪,卻被保安請了出去的大學生。全國 1600 多家孵化器構建了一座圍城,裡邊的人不斷用精美的 BP 告訴世人我很好,外邊的人按捺不住剛讀完《馬雲語錄》後那顆躍躍欲試的心。

對於這種新常態,很多媒體都評價為 “浮躁”,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 “浮躁” 這種判斷本身也太過浮躁,這裡邊當然有人們情緒上的浮躁,但當前互聯網創業的問題本質只是情緒氾濫嗎?實際上,更真實或者更殘酷的原因,是有太多不應該創業的人去創業了,而這其中最不應該創業的,就是 “窮人”。

兩年來,我投了包括 fiil 在內的近四十個項目,少有失手。也因此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拿到清科天使排名 30 強。如果說我的投資理念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我認為首要就是 “不投窮人”。

什麼是 “窮人”?

當然不是財務意義上的窮人。不適合創業的 “窮人”,是指擁有 “窮人思維” 的個體。見的創業者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有的人出來創業,簡直是對家人和社會的一種犯罪。

什麼是 “窮人思維” 呢?

(source: google)

 

我舉幾個例子讓你們感受一下。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創業者:你問他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說沒想明白,我說好,那你這個項目和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差異化在哪,他說了半天也沒講清楚。我說你這麼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說創業不就該是這樣嗎?馬化騰當年也沒想明白,不一樣成功了嗎?

類似的還有:創始人股權結構有問題,沒事兒,創業就是先往前走,遇到問題再解決;團隊缺乏關鍵人物,沒事兒,創業團隊都是慢慢湊齊的,不行了再說;競品 A 開發了這個功能,我也要上,B 開發了那個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趕出來,加班費?創業就是該拼一拼嘛。總之——“創業不就該是這樣的嗎?”


你看著好像這人很務實,行動力很強,其實這句話隱藏著一個黑色邏輯,就是把創業這個詞浪漫化神聖化了。好像創業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場規律,就可以拉著所有人一起無償爬雪山過草地,哪怕長征方向不明確,管他呢先上路再說。

創業有什麼可浪漫的?創業說到底就是資源優化或者資源變現,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不是選秀節目。連最基本的商業邏輯都要違背的人,怎麼能創業?

還有一類創業者,我們身邊也不鮮見,這類人勤奮的簡直令你無地自容。你工作時他也工作,你休息時他還在工作,你約他晚上吃個飯,說好 8 點,他 11 點才到,吃完了他又回去工作了。有時候想想自己一天睡 7 個小時,和人家一比都該判刑。

但往往這種創業者常會犯一類錯誤,就是 “自我感動”。一接受採訪就說一周只睡幾個小時,動不動就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最後感慨一句創業沒有捷徑,只有拼命。即便不看他的項目,我也大概能猜到這個團隊勝算幾何,或者說值不值得投資。

為什麼呢?因為努力只能決定你的下限,而選擇可以決定你達到的上限。你把精力都放在提高下限,或者說放在止損上去了,哪還有機會抬頭看路?流淌的汗水值錢嗎?值,但別拿汗水去掩飾你做戰略選擇時的愚蠢。

選擇當然大於努力,甚至可以說和出身、運氣之類要素相比,努力是最不重要的。但沒幾個創業者願意承認這一點,寧願承認自己懶也不能承認自己蠢,這是人性。

最後還有一類,就是每天琢磨著如何喝涼水過日子的。比如你去百度搜一下 “創業 + 不花錢”,瞬間出來一堆垃圾內容,什麼不花錢上頭條、不花錢招人、不花錢驗證項目之類的。創業者總覺得自己是人精,總能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四兩撥千斤,其實越不走陽關道你的路就越窄,如果真有不花錢就能做把品牌做好的事,BAT 每家養那麼多市場公關人員是幹嗎呢?做慈善嗎?

再插一句,對於媒體上鋪天蓋地的 “互聯網創業就是燒錢” 這種論調,實在是難以苟同,哪怕是完全不靠譜的項目,早點花完錢回去老老實實上班,也比不死不活耗著強。試錯、培養用戶習慣、買流量都不叫燒錢,只有上墳才叫燒錢。

窮人思維阻擋了商業邏輯的運轉

以上這些,都是最典型的 “窮人思維”,和人的資產、學識、經歷都沒什麼必然關係。這種價值觀本身沒有什麼對或錯,有些還挺適合打工或做小買賣。但窮人思維放在創業的語境下就十分不合時宜,因為它阻擋了商業邏輯的運轉。任何不能更優化資本變現通路的項目,都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即使是在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美國,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而自 2010年 來,中國初創企業數量每年以將近 100%的速度增長,到 2014年 達到 161 萬家。這一速度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國的兩倍,比英美日三國加起來還要高。實際上,真正賺錢的行業,根本用不著國家去號召,資本就已經瘋狂逐鹿了,比如各類理財產品。而但凡政策鼓勵或支持的事情,要麼高風險,要麼低回報。如果中關村的咖啡館可以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那麼北影廠門口趴活的群眾演員早就改寫娛樂產業版圖了。不是嗎?

 

大家一向來認為過日子就是要精打細算,能花兩百買到的東西絕對不當二百五,財富的積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看完這篇文章後就會發現,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分享出去吧!

原文出處:anyelse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