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職場能量
  3. 人際關係

「溝通學問」的「五個層次」!學會「這樣問」,了解別人真正的想法!

  • Alma

  • 09-30

我們每天都要與人溝通,與家人,與朋友,與同事,還包括各種陌生人等。如果把所有這些說過的話拿來歸類,你會發現,我們可以把它們分到五個不同的層次:套話、事實、想法、感受和默契。這五個層次,由淺入深,越往後,溝通就越深入。

1、套話

最表層的溝通就是套話,你也可以把它稱之為“陳詞濫調”。套話很簡單,就是簡單地打招呼,問候對方,如“你好”、“最近好嗎”、“你好,很高興見到你”,包括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說的“吃了沒”。

兩個人一見面,幾乎總是從套話開場;與陌生人開始的溝通,也是如此,包括你想與美女帥哥搭訕也應該由此開始;還有不願意談論實質內容的時候,你也可以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套話,如“你覺得今天天氣怎麼樣”、“店里生意怎麼樣”、“孩子好嗎”。

既然是套話,作答的時候就不必太當真,簡單的“你好”、“我很好”、“我也很高興見到你”、“吃了”,就可以了。

但總有少量的人很傻很天真,非要回答“我吃了,在簡樸寨吃的,吃了魚香肉絲,油淋茄子,豆瓣鯽魚,梅菜扣肉,一共花了一百六十九元,真是好好吃哦!”

其實,我隻是隨便問問,你不必這麼認真作答。

2、事實

寒暄完之後,我們就可以交換一些事實性信息,與朋友聊時事熱點、娛樂八卦,與火車鄰座交流學校專業、興趣愛好,與同事談職業規劃、工作進展。

這些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事實話題,融洽安全,祥和平靜,屬於交流的安全區域,一般不會產生衝突爭論。

但我們總容易說著說著,就分不清楚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想法,搞不清楚事實與評論,事實與推測的差異,把我們的評論和推測當作事實一樣陳述。

“你忘了我生日”是事實,但“你一點都不關心我”是評論。

“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願參加”是事實,但“你很少配合我”是評論。

“如果你飲食不均衡,我就會擔心你的健康會出問題”,是個人感覺,但“如果你飲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會出問題”,把預測當事實,就屬於評論。

“我不認為她能完成工作”,是個人感覺,但“她無法完成工作”,把推測當事實,就屬於評論。

……

如果我們總喜歡把觀點、評論等當作事實陳述,就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和爭論。

特別是在觀點迥異、充滿風險、雙方表現出激烈情緒的對話場合,我們一定要學會區分事實與觀點,並且學會先說事實,再說觀點。

3、想法

我們的溝通總是喜歡迫不及待地就進入這個層次,唯恐不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就怕別人不知道我們很厲害似的。

而這確是最容易引發爭論和衝突的區域。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曆、夢想、價值觀、所受訓練、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等的不同,使得我們哪怕在面臨同樣的事實和境況時,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想法和觀點。

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謹慎、技巧地談論自己的觀點,並且要理解允許對方觀點的不同,特別是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引發的觀點不同,更不必且不應該爭論了,我們可以認為自己的藍色好看,也應該允許別人認為他的紅色好看。

我們的觀點和想法,反過來也體現出我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它不僅僅影響著我們的人際溝通與交往方式,也最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的行為,和我們最終的人生。

4、感受

我曾經寫過,是我們自己製造了自己的情緒,是我們自己讓自己感到害怕、煩惱或氣氛。

那麼,是我們自己的什麼製造了這些情緒和感受呢?答案是我們的想法,是我們對各種事實詮釋方式影響著我們對它們的情緒和感受。

在某天會引起我們高興或不高興的行為,在其他時候可能影響很小。昨天影響你心情的侮辱或讚美,今天可能不會對你產生影響。為什麼?因為你今天認為它不那麼重要了。沒有他人的行為,你確實不會感受到某些情緒,但決定你如何感覺的不是他人的行為,而是你對此的想法。

換句話說,我們會對觀察到的事實賦予某種意義,猜測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即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同時,我們還會加入自己的判斷——這種行為是好是壞?然後,在這些想法或情節的基礎上,我們的身體開始對情緒做出響應。

因此控製情緒的最好方式就是構建正確的想法,也就是構建可以引導我們產生積極情緒,回歸健康對話的想法。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學會體會自己情緒或感受背後的需要。當我們感到憤怒、生氣、害怕時,它背後肯定有沒有滿足的需要,人類的基本需要無非就是安全感、經濟利益、歸屬感、獲得他人認同、能主宰自己的生活等。

這時候,與其憤怒,發脾氣,生悶氣,與其批評,指責,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則更有可能是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曾親見一女性大罵老公“我讓你出去買個醬油你都忘了,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還能做好什麼……”,吧啦吧啦說了一大串,其實這位女同胞隻需要告訴他老公“麻煩你去買瓶醬油”就好。

5、默契

這一層次屬於溝通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非常向往的理想境界,所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也。

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顰一笑,你我之間都能知道彼此的想法意思(好向往啊)。

這種境界估計要在結婚多年的夫妻之間,共事多年的同事之間,烈火真金的朋友之間,才能領略一二,有之當然是二人之幸運,沒有也不必遺憾,因為絕大多數溝通是很達到這個層次的。

如前面所說,我們所有的溝通都脫離不了這五個層次,我們或者說著套話,或者陳述事實,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還有可能體會“心有靈犀”的巔峰對話。

一方面,談話的層次可以衡量我們關系的親密度。層次越高,說明我們的關系越親密,如果溝通不涉及觀點和感受,你可以細細體會兩人之間的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根據關系的親密度,把握談話的層次。這個分寸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既不能對僅有一面之緣的人,就大談想法和感受,也不能面對好友,卻從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中的尺度與平衡,需要我們自己去領會和把握。

但有一點你應該學會,人際溝通中,既不要任意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要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成熟的標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