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清政府賠款2100萬,窮的拿不出,想到此人:讓他出100萬!

  • alphaP

  • 12-06

清政府掌握全國政權以後,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先後多次頒布禁海令,片版不許下海。但時局穩定下來以後,清朝政府特許在廣州的十幾家牙行在交錢后經營進出口貿易,甚至代收關稅,這些牙行又組成了公行進行壟斷經營,這就是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凡是來華洋商,無論是貨物買賣還是日常起居,事無巨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十三行成為亦官亦商的機構,而其利用壟斷地位也獲取了大量的財富。

14810140553581.jpg

對外貿易被廣州十三行壟斷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這六個人中,伍秉鑒就是一位十三行的商人。

伍秉鑒字成之,號平湖,祖籍福建,從他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名叫怡和行。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怡和行,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聯繫緊密,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甚至涉足在美國的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保險業務等領域。

1481014056340.jpg

伍秉鑒

伍秉鑒在當時的美國名聲很大,還與他曾成就了美國首富阿斯特有關。1801年,年輕的洋商叫阿斯特求見伍秉鑒,原來他雇了一艘船,可由於缺乏資金,卻只能買下5000擔茶葉,裝了半船貨。阿斯特想把那一半的船艙也裝滿,可是他沒有額外的資金,只好登門求助,要求將自己押為人質,來賒取茶葉。

伍秉鑒聽過之後,被他的大膽冒險精神所打動,於是將價值7萬多兩白銀的貨物賒給了他。誰知道阿斯特的運氣壞透了,他的這艘貨船竟然沉沒在太平洋的風暴中。阿斯特只好來到伍宅表示願意終身為伍秉鑒打工來賠償這筆巨款。伍秉鑒卻拿出他當初的借據,當場撕得粉碎,並奉送了回美國的盤纏。伍秉鑒對他說,「你只是運氣不好,卻不是一個不誠實的人。你可以重新開始了。」

阿斯特感激涕零,他雙膝跪下給伍秉鑒磕了一個頭,用中國禮節來表示對他的敬重。後來阿斯特回到美國,以伍秉鑒為榜樣誠信經商,他的商船便以伍秉鑒的名字來命名,最終憑藉皮草生意積攢了2000萬美元的財富,一躍成為當時的美國首富。在他的書房裡,常年掛著華盛頓和伍秉鑒的畫像。

伍秉鑒家資巨萬,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已有2600萬銀元,有人曾經按照國際銀價換算,大約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他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

但是,即使像伍秉鑒這樣的官商,在皇帝和官員眼中還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每當國家發生災難、戰事,皇帝和官員們要搞個紅白喜事,或者地方官要向上買個官,十三行的商人們就必須「主動報效」或「捐輸」。1773年到1835年,僅僅是見諸史冊的記錄,十三行就捐獻了五百零八萬五千兩。儘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仍然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他甚至表示願意把80%的財產捐給政府,只求政府允許他結束怡和行,安享他剩餘20%的財產,仍然未被允許。

在這種情形下,十三行的行商們無時無刻不處在風險之中,無不渴望掙脫這個牢籠。據說伍秉鑒也受夠了,曾經有過想要移民美國的想法,當然最終不可能實現。同文行行商潘正亨甚至決絕地說:「寧為一隻狗,不為行商首。」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一開始行商就被清政府勒令充當與英國人進行談判的中間人,並被強制籌集軍資。而十三行也知道,英國人來就是為了與中國全面通商,廢除十三行的壟斷地位,一旦英國獲勝,十三行的獨特地位將被迫喪失,因此也不遺餘力地出餉。

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們等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時,伍秉鑒與英軍義律展開協商,以600萬元賠款換得英軍則退至虎門炮台以外。而這筆巨款,有1/3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鑒拿出110萬元。

14810140575296.jpg

簽訂《南京條約》

1842年,被嚇破了膽的耆英代表清政府匆匆簽下了極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相當於1470萬兩白銀,而此時清政府國庫存銀僅不到700萬兩,廣東十三行首當其衝地成為清政府的榨取對象。伍家被勒繳100萬元,行商公所認繳134萬元,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元。

正如行商們所擔心的那樣,英國借《南京條約》推翻了行商制度,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十三行的外貿壟斷特權不復存在,迅速走向衰落。1843年,伍秉鑒病逝於廣州。1856年,一場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結束了它長達一百多年的顯赫歷史。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世界大潮之下,世事變幻無常,正可謂:見幾家貧了又富,見幾家富了還貧!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