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為什麼日子越來越好,生活反而覺得更累更沒意思了呢?累的時候來看看!

  • louis

  • 09-14

前一陣子,有親戚來家里作客。家里的電視因為平時大家很少看,所以很久沒有交費。我們都以為電視看不了,不可能有信號的,但是,那天並不知情的親戚來,順手打開了電視,結果我們驚訝地發現,有一個台是可以看的。

有意思的事情是,之前,電視頻道很多,但被家人掛在嘴上最多的一句就是:“看點啥啊!也沒啥可看的!”,而現在,隻有一個台可以看,節目內容沒得選,那天大家坐在一起,卻看得津津有味。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沒有多少節目可選的日子,全家人一起擠在電視前,等著看同樣一部電視劇的那段時間。

 

老人說,曾經,電視還不普及的時候,可別說有多少個台了,就是隨便演個什麼節目都覺得挺好挺神奇,常常是半個或一個村子的親朋好友,在一個時間聚在一塊,看一台電視一個節目。

至於是什麼節目呢?要麼早就沒印象了,要麼其實是和那些“沒啥可看的”一樣的內容。

 

哥哥新房子要裝修,近兩個月以來,哥哥和嫂子的小吵不斷,一問原因,竟是因為衛生間的地磚的緣故。陶瓷、花崗岩、大理石、金屬、人造石、木材、玻璃和膠合板,可供選擇的材質五花八門。我不懂,做個選擇有這麼難嗎?犯得著商量來商量去,商量不好還要吵的嗎?

“選擇範圍實在太大了。”嫂子這樣說。

選擇,常常被我們認為是“日子過好了”的一個象征,人們似乎也都很喜歡“更多一點選項”,但實際生活中,情況似乎並不如我們想象。

選項,常常就是破壞我們“幸福感”的因素。

愛美的朋友小K,買了好看的衣服,回家在大衣櫥里挑來選去,就是找不到一條合適搭配的褲子,於是又去買了褲子,買褲子的時候,看到同樣顏色質地的有幾款不同的設計樣式,挑來選取,拿不定主意,一狠心,干脆,都買回來吧,以後出門多點選擇餘地也是好的,總能換換不同的風格,也挺不錯的。結果,如大多數愛美的姑娘一樣,小K出門越來越費勁兒了,總要耗費好多時間在選擇著裝搭配上,打開衣櫃,沒有她想象的那種隨心所以穿搭的愉快心情,反而,天天頭痛,哎呀,穿什麼好呢?看著滿滿一衣櫃的衣服,陷入了那個“永遠少一件衣服”的怪圈之中。

曾經,那個帶撥號的黑盒子,除了打電話以外派不上別的用場,但在人們覺得很足夠了。而今天,任何人走進一家賣手機的商店,眾多的手機款式和資費套餐都會讓他頭暈目眩。

類似的,還有學習機會、工作機會、婚戀對象等等的選擇,人們總想選擇最好的,卻在眾多可能的選項中難以判定到底哪一個最好,於是挑挑揀揀,致使許多大好良機白白地擦肩而過。

的確,選擇多是進步的標尺。選擇越多就代表我們的生活水平越高,這在某些程度上說,並不假。但生活水平提高,卻不一定就等於“好”。

 

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過了度的選擇,卻容易讓人遊移不定,拿不準主意。如此,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結果,降低生活質量,甚至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心理學家羅伯特·書勒曾連續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處風景區,擺設了兩個醒目的奶茶攤點,一個有4種口味,另一個有14種口味。一個小時之內,有14種口味的攤點吸引的顧客較多:198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來觀望;102位經過有4種口味攤點的客人中,隻有21%停下來觀望。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在有14種口味攤點前停下來觀望者中,不到7%的人買了奶茶,而在有4種口味攤點前停下來觀望者中,超過50%的人至少買了一杯奶茶。

無獨有偶,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滿指南》一書里也講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一家超市第一天擺出了24種果醬,顧客可以隨意品嚐並打折購買這些產品。試驗第二天,超市隻擺出6種。結果如何?第二天賣出的果醬要比第一天多10倍。

這被稱之為“選擇的悖論”。巴里·施瓦茨在書里總結了這一現象:

第一,選擇範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第二,選擇範圍大,會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第三,選擇範圍大,會導致不滿。

這與我們期望和認為的效果大相徑庭,不過事實,大抵就是如此,從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的婚戀時代,到後來戀愛靠介紹人介紹、受門戶觀念限製,再到如今一切自由,人們從幾乎無選擇到自由戀愛、自由選擇,似乎愛情和婚姻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多本來有很不錯的家庭條件和個人條件的男女,一直找不到“合適的”。

有人說,過去東西壞了要修,現在東西有點問題就講換掉,這大概是現代人各種選擇越發豐富,但心里的幸福的卻越來越低、生活反而常常越來越“無聊”的原因吧。

國外有一個叫做“布里丹效應”的說法。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饑餓至極的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間,可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果活活被餓死了。”

“布利丹效應”有三大特點。第一,追求最優。這樣往往會一再喪失機遇;第二,最亂。情緒亂、思維亂,選擇的標準亂;第三,最慢。問題的發現慢,決策慢,執行慢。

事實上,毛驢之死,不在於草料多少,不在於它能否耐得住饑餓,甚至不在於表面上的“亂”和“慢”,問題在於,他在“比較”中,花了眼,迷了心,最終死在了選項之間——當然,凶手不是選項,而是它自己。

看到這里,相必我們都能看明白了,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選擇困難症”。而造成這些種種困難局面的,其實在於我們心中那個總是比物質發展更快的欲望。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相較之下,用於滿足欲望的條件、資源,就永遠是相對局限的,我們在越多的比較之中,就得到了越多其實原來並不相關的“因素”“條件”加在了所謂的“更好”的標注之內,欲望一再被喂大,而有限的“資源”就更讓人感覺到落差,則越發不能達到“期望”,不能體驗到“滿足”,所以,越發選擇困難,越發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跳開“選擇”來說這件事,因為導致問題的,原並非選項。有句話叫做“人心不足蛇吞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貪欲,讓我們無法清楚認識到自己,無法安心活於當下已有的生活,見不到那些早就超乎我們標準需求的現有條件基礎。

貪欲,使我們陷入盲目的比較之中,讓我們把“足夠”的標準模糊成了“比別人強”,在比較中,產生了人我是非對立,強弱高下相爭,於是,我們的內心便會在比較中矛盾重重,在對立下孤獨空虛,雖置身熱鬧之中,卻漂泊無依之感更勝,焦慮、迷茫也都在這“比較”之中不多壯大,安全感日益流逝就更不必說。

貪欲,不但讓我們越發體會不到幸福,以及使我們生活中的滿足感越來越弱,而且還常常偽裝成“進取”“拚搏”等正向詞彙,來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一種消極定義,對生活、社會的公正、穩妥,產生消極的想法,甚至,有時會用各種說詞把自己逼上絕境,從過勞死到心理疾病爆發,從傷人到自殺,種種亂象,屢見不鮮。

而更可怕的地方在於,貪欲,往往還如同慢性且成癮的毒藥一樣,當我們在能意識到自己漸漸被貪欲所控製時,它會告訴我們選擇放逸,讓我們以為這隻是小事,以後想改變就能改,而從這一點放逸開始,它一點點蠶食我們內心的清明,讓我們做了傀儡而不自知,把貪欲作祟當做了我們的需求,不斷去喂養它,如同飲鴆止渴。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