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鬼穀子:別讓善良成為你成功的絆腳石,做人必須學會虛偽!

  • alphago

  • 06-02

你是個老好人嗎?面對著別人的無理要求,你是不是有求必應?結果好心沒好報,辛苦努力的付出只能付之東流。說到付出,就要明白捨得。什麼是捨得?當真就是一味付出不求回報嗎?在生活工作中當真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幫助,都可以付出的嗎?

比如 在工作中有人向你求助時,你是選擇幫助還是拒絕呢?有時候因為善良不求回報的去幫助一個人,時間長了,別人非但沒有感恩,反而變本加厲,認為是應該的。而有時候有些朋友其實是可以幫助的,不僅僅是因為幫助別人是美德,更因為幫助別人可以建立友誼關係,甚至獲得感恩的回報。

有時候因為我們的單純,卻被別人利用了我們的善良。而有時候默默付出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生活是現實的,面對別人的請求到底應不應該去幫助呢?其實這是一種“捨得”智慧。

說起捨得,這時候大家的心理肯定會想起“捨得”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實際上很多人嘴上說著捨得,實際上是捨不得!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實際上舍與得是兩個意思,一個是捨棄利益,一個是得到利益,那麼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鬼穀子的捨得大智慧。 相信大家對捨得的理解大多是雞湯,比如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其實不是。什麼是捨得?顧名思義 即願意付出,不吝惜。這句話其實子說對了一半。

舍的是自己的利, 而如果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先想得,一個人 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得,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結果可能是什麼都得不到。

鬼穀子說:欲取反與,意思是說想獲取就反而要先給與。自己想獲得利益,首先要能給別人利益,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而管子則說的跟直接:“予之為取”,給予就是獲取,先予後取,意思是說給予就是為了獲取。

一個人想要獲取更多,首先就要學會給與。給與不是因為善良,而是為了用利益的投資換取更大的回報。

古人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意思是說世上的人都知道從外面得到東西叫做“取”,卻不知道給與東西也是一種“取”。

那麼捨得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來講個悲傷的故事。

我們經常罵人是“二百五”,那麼你知道二百五這個典故是從哪裡來的?這其實就與鬼穀子的弟子蘇秦有著極大的原因。

當年縱橫家蘇秦在齊國做相國,一時風光無兩,這樣難免就受到孟嘗君的妒忌,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刺客將他刺為重傷。齊閔王看到蘇秦奄奄一息,不久於世,就發誓要給蘇秦報仇,可惜人海之大,兇手到底是誰呢?

蘇秦在臨時前獻出了最後一個謀略,他說:“大王,我死後,你將我在鬧市中用極刑。然後昭告天下,賞賜刺客” 接著如此這般的交代, 說完之後,蘇秦便一命嗚呼。

蘇秦四國,齊閔王便根據蘇秦的計策,宣稱:蘇秦是燕國的間諜,寡人特別恨他。如今他被人刺死,正好幫我解了心頭之恨,我現在想天下懸賞,誰主動站出來承認自己刺死了蘇秦,我獎勵給他一千金。

這個消息發佈出去後,剛剛三天的時間,竟然有四個人站出來稱是自己殺死了蘇秦,四人一起找到齊王請求領賞。齊閔王說道:“蘇秦身上只中了一刀,只是一個人下的手,是你們當中的誰幹的?”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二百五”這個典故就是這樣來的,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獲得不該得的利益,不辨明情況莽撞行事的人,可憐、可悲、可笑也可恨。

這就是最典型的欲取反與的招術。因為人心本來就是逐利的,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會喪失理性。大部分人之所以還能保持理性,是因為利益不夠。鬼穀子的弟子蘇秦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使用了欲取反與的捨得智慧自己幫自己報了仇。

相反,如果一個人心裡只想獲取,卻捨不得半點給予,最後會怎麼樣?或許什麼也得不到。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我們之所以生活會遇到困境,正因為不懂捨得。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智慧。從某個角度上講,舍的越大,得的越多。

所以當別人需要我們説明的時候,我們應該洞察別人的人性,能通過舍利的方法幫助別人,進而獲取利益。

只不過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只會計較一針一線之利,又如何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呢?

捨得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利益。商人的捨得之道幾乎是幾倍,幾十倍杠杆。

好了,今天的鬼穀子的捨得智慧就到這裡。讓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要什麼都想著自己,學會鬼穀子的捨得智慧,這不僅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謀略。畢竟,讓出去的利,遲早還是要加倍收回來的。

所以做人並不是一味的付出,因為付出是要有回報的,付出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