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學會跟人搞關係!

  • alphago

  • 06-04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關係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真是這樣嗎?

我們來講兩個壞人的故事,第一個是商紂王。我們都還記得商紂王將比干剖心而死,因此比干被稱為“亙古忠臣”。

但是後來我發現比干的死並不只是因為他是忠臣,商紂王是暴君的原因。而是權力的鬥爭,因為比干和微子、箕子三人不是嫡出,被剝奪繼承權,所以三人結成聯盟反對帝辛。而當帝辛發兵攻打東夷時,比干的侄子微子派人邀請周人攻打商人,帝辛聞訊大怒,進而清除了比干聯盟。

換句話說,比干聯盟對周帝國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周人就大力宣揚比干,並追封國神。比干、微子和箕子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聖人,受萬人敬仰。請問周為什麼會讚頌商的遺老?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玩味的事情。成王敗寇,因此商紂王成了千古暴君,而比干成了千古聖人。

正所謂爾之良藥,吾之砒霜。有時候,歷史上哪有什麼好人,壞人?自古成王敗寇,對一方是好人,對另一方就是壞人。

所謂的好壞,只有立場不同而已。因為比干的立場拉近了與周文王的關係,所以成為了聖人。

第二個上場的是秦惠王,他給後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車裂商鞅。根據善有善報的邏輯,秦惠王應該不得好死才對,應該是個昏君才對。可是大秦帝國之所以是大秦帝國,秦惠王功不可沒。

我們通常認為商鞅之死是因為後臺秦孝公去世了,而他與秦惠王是政敵,所以被處以極刑是一種極正常的邏輯,但恐怕也未必如此。

秦惠王繼位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車裂商鞅,很多人認為商鞅之死是因為得罪了嬴駟,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因為彼時的商鞅在秦國已經擁有極大的權力,大到可以限制嬴駟的權力。嬴駟剛剛繼位元,但是秦國所有事務都由大良造商鞅決斷。對於嬴駟而言,所有威脅他統治地位的障礙,都必須清除掉。

而另一方面由於商鞅為代表的新臣與公子虔代表的舊臣的矛盾已經根深蒂固、不可調和,對於嬴駟而言,獲得貴族的支持更重要。所以他選擇拉一派,打一派。暗中煽動公子虔誣告商鞅造反,將商鞅的勢力徹底擊垮。而當解決商鞅之後,秦惠王馬上將公子虔束之高閣 ,不予任用,這就是所謂的手段。

注意商鞅的罪名是:逆反。可見嬴駟是要把商鞅徹底擊垮,萬世不得翻身。

尤其對於商鞅這個人,太史公其實並不喜歡他,評價說:“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意思是說商鞅這個人天性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憑藉著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

注意“挾持浮說”這四個字,太史公認為商鞅是靠遊說贏得了秦孝公的賞識。是不是很親切?對,這就是縱橫家們慣用的方法。因為商鞅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變法者,不僅僅是一個法家代表人物,他其實是一個辨士。

秦惠王的行為印證了司馬遷的說法。商鞅剛死不久,鬼穀子的弟子縱橫家蘇秦遊說秦惠王,打算投靠秦國,結果卻被驅逐,理由是: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

秦惠王恨透了辨士,商鞅辯士,秦惠王不用。蘇秦也是辯士,秦惠王還是不用。嬴駟的心頭估計在嘶吼,特麼的,做人能不能耿直點,多點真誠,少點套路。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但歸根結底秦惠王沒有得到報應,反而在位27年,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尤其是嬴駟重用魏國人,鬼穀子的弟子,縱橫家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這個縱橫家,秦惠王能做到聽之任之,放任他在天下諸侯中施展才華。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

有時候歷史上有很多黑色幽默,比如善惡報應,很多時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已。有時候人是複雜的,好人與壞人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只有以“我”為中心區分的好壞。商鞅的結局一方面是因為立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與秦惠王的關係比較尷尬造成的。

說完了比干、商鞅的一些事情,我們發現這些一貫認為的好人的背後,其實沒那麼簡單,都有利益的糾葛而已。就如俗話說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道義,只有永恆的利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無所謂對錯,只有立場不同,只有結果不同而已。有的人由於道德性選擇成為好人,有的人因為功利心太強成了壞人,本身都是為了利益而已。

為什麼比干、商鞅會落得如此截然不同的境地呢?其實鬼穀子說過: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志同道合的人相互親近,就能雙方成就。如果思想相同,但是關係疏遠,就只有一方能成功。如果雙方共同憎恨卻相互親近,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如果雙方厭惡但是關係疏遠,必然會有一方受到傷害。

所以比干與商紂王的關係,商鞅與秦惠王的關係,應該就像鬼穀子說的“同惡而相疏”,必然會有一方會受到傷害。

因此,有時候我們可以不從是非,善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是從親疏關係和利害關係中去思考,或許能看到更真實的歷史。

所以有時候,套路決定套路,而關係往往決定最後的成敗。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