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成熟的人都知道:少說這三種話,多做這三件事

  • alphago

  • 08-04

人終要長大的。換言之,是自己慢慢學著長大。在人生的道上一步一個腳印,或深或淺記錄著芸芸眾生成長的深度。成熟卻是必須的。 ­

民間流傳較光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同樣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學會謙讓,你的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

1. 少說抱怨的話。

抱怨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越無能的人越抱怨,越抱怨的人越窮,越窮的人越是發牢騷,越發牢騷越喜歡找藉口,藉口越多越推卸責任,越推卸責任越無能。

抱怨是一場可怕的自我欺騙。喜歡抱怨的人,一定是懦弱的,不敢自己承擔,卻將責任推給生活和別人,自欺欺人,活的痛苦、卑微。

通過抱怨,我們只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掩蓋了自身的過失和錯誤,從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抱怨是可怕的負能量。沒有人願意幫助一個總是愛抱怨的人,因為他們身上沒有希望,只有悲觀。抱怨讓人失去了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作家三毛說,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

我很喜歡這句話,所以即使要哭,也只在下午小哭一下,夜間要去看星,是沒有時間哭的。再說,我還要去采果子呢。 

2. 少說評論人的話。

中國文人歷來有「口不臧否人物」的優良傳統。《世說新語》記載:「晉文王稱阮籍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臧否就是評論、褒貶的意思。

嘴巴是用來說話的,好論人長短,幾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麼把握分寸,有的人卻信口開河。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直接上疏,直指咸豐三個缺點:見小不見大、不求實際、剛愎自用。

曾國藩敢於說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結果引得咸豐龍顏大怒,直接把奏摺摔在地上,準備治曾國藩的罪,幸虧大臣們勸阻下才作罷。

曾國藩自己想做一個清官,又希望別人也是清官,看到滿朝文武個個都貪財好色,他口無遮攔地去批判這些官員,結果得罪了朝廷眾多大臣,幾乎成了朝內大臣的公敵。

咸豐二年,曾國藩得到了江西鄉試主考官的外差。他那口不擇言的個性又把江西的官紳給得罪了,結果也是處處碰壁。

經過這麼多的磨難之後,曾國藩終於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禍!

於是,他下定決心,在生活與工作中處處留心,每天都把見的人、說的話、看的書通過日記記錄下來,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曾國藩「好論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徹底的根治。曾國藩為人處世更加圓融,從當初的四處碰壁發展成後來的左右逢源。

3. 少說氣話。

古人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我們生氣的時候說出的惡言惡語,傷人比刀子還厲害。

衝動是魔鬼。人在生氣時,難免會一時沖昏了頭腦,做了情緒的奴隸,說些過頭的話,傷人一千自損八百。

聰明的人必懂得三思而後行,不那麼容易就暴跳如雷,出口傷人。惟其如此,才不會在事後後悔不迭。

一個成熟的人,不但少說以上三種話,還要多做以下三件事。

1. 多讀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許多時候,你以為讀過的很多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並且隨時都可以用在能用到的地方。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它們雖然不能立馬幫你解決問題,但能夠增長你的見識,讓你的談吐更有節;它們無法讓你變得更漂亮,但能夠給你增加一抹書卷氣,令你的氣質更出眾。

讀書多了,你和愛人在生活中不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談論,還有琴棋書畫詩酒花可以言說。

王陽明是學問和事功都卓有成就的大賢,其很多智慧都來自書中。

王陽明愛讀書,他三十七歲被貶到貴陽龍場。這個地方的人很野蠻,沒有接受什麼教化。

他想,應該教這些野人讀讀書。隨身行李都丟了,哪有書呢!

於是自己默寫,把他讀過書一字一字地寫出來,他想教野人們讀《易經》,他就把整部《易經》寫出來。

當然,王陽明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強調借讀書發明我們自己的本心,讀書的目的就是培養自家心體,致良知。

2. 多逼自己。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人都喜歡舒服的境地,但卻不知道真正的人才都是從苦難總磨練出來的。康熙說,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逼自己一把。把自己逼到自己不喜歡去的地方,逼自己讀不喜歡讀的經典,逼自己背誦難記的古文或者外文單詞,逼自己做不喜歡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所以曾國藩說: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曾國藩的本色是一位詞臣、一介文人。他成為一個軍事家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一個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3. 多謙讓。

在這個世界上,謙讓才是最好的通行證。你讓別人,別人就會讓你。你寬容大度,甚至會會感動你的敵人或競爭對手。

曾國藩和左宗棠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

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