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最堅強的人,往往是最孤獨的

  • alphago

  • 09-02

自卑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是還需使它化為動力,提醒自己不斷設法超越現狀。

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面對群體的壓力,若不妥善疏導,易生自卑的情緒。以此觀點討論心理學,就會把人的成功失敗以及各種行為表現,都歸因於是否順利達成「自卑之超越」。

既然如此,自卑就是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是還須使它化為動力,提醒自己不斷設法超越現狀。小孩念書用功,動機之一是一我要做給你們看」,讓別人不敢看不起他。青少年在成長的轉型期中,身體也許比父母高大,但是為人處事卻生澀而幼稚,思想行動尚未建立原則,處處小心卻處處犯錯。他的社會化過程正在進行,心中難免委屈不安,此時若無傑出的成績,就會尋求別的途徑來轉移自卑的心結。

所謂「別的途徑」,往往與家庭及學校的期待不同。家庭與學校之外,還有三個領域可以發展: 一是廣大的社會,二是同儕團體,三是內心世界。廣大的社會終究是每一個人都會投入的,但是對青少年而言,卻是步步陷阱,好像誤闖了「侏羅紀公園」,看似無害的恐龍忽然野性大發,高壓電網的保護只是虛有其表。社會不是惡名昭彰的「都市叢林」嗎?其中不是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嗎?在尚未準備好自己時,就是年齡、經驗、知識、專長、心態尚未符合某一水準時,貿然進入社會,結果未必是好的。

以同儕團體來說,無疑是青少年超越自卑的重要管道。「同儕」的人數可多可少,多的可以形成風潮及時尚,譬如大家爭相崇拜某一明星、歌星,以模仿他唱歌、跳舞來肯定自己。少的也可以二、三人形成小圈圈,發明特殊用語,設定品評標準,每天互相傾訴,未必沒有樂趣。但是,同儕之中,是否人人可以借此超越自卑呢?並且,這種團體的穩定性較低,隔幾年就換一批人,其中標舉的理念因而不易厘清及保持。

至於內心世界,則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青少年走上這條路,可能有兩種結果:一是淪為自閉症,二是塑成堅毅的性格。「自閉症」有各種程度的病情,重者失去溝通能力,痛苦不堪;輕者不願表白自己,若不冷漠無情,就會憤世嫉俗。那麼,積極方面,如何塑成堅毅的性格?「最堅強的人,是最孤獨的。」能忍受強者的孤獨,而不同時感覺寂寞、淒涼的人,自古以來又有多少?青少年如何做得到呢?問題更在於:為什麼要做到這一點呢?

除非答案是我因而得享真正的快樂,否則何必自討苦吃?孤獨能使人快樂嗎?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還需要一些附帶條件,譬如:衣食無缺的經濟能力,心靈運作的憑藉與空間。《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不是過著這樣的日子嗎?他的日用品極為儉樸,只求溫飽,但同時還有華爾騰湖畔的自然景觀,這個景觀的美妙與可貴,正是他心靈運作的憑藉與空間。他是今之隱者,與古之隱者可以互相輝映。我們久居都市的人,在盛夏之時,躲在冷氣房中品味《湖濱散記》,羡慕梭羅的寬廣天地,豈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成年人尚且只能嚮往梭羅的生活與思想,何況經濟能力與心靈空間都還有待開拓的青少年?由此可知,在追求「自卑之超越」的過程中,會遇上各種艱難險阻,並且光靠自己是不易成功的。

我們分析了青少年的心路歷程,發現自卑情緒難以避免之後,就要找出化解之方。大約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在正式的學習與競爭中脫穎而出;其餘大多數就須依賴「社會、同儕、自我」了。社會漫無邊際、危機重重,自我又堅苦卓絕、條件太高,只有同儕是輕易簡便、可以速成的。青少年何以重視同儕,原因在此。若能由此發展出道義、守信、忠誠等品德,以及關懷、互助、愛人的情操,則他們所超越的就不只是自卑,而是人性的許多弱點了。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