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

  • 03-11

所謂智者不銳,是說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你很難見到他有什麼銳利之處,
因為一個真正的智者是不會輕易去做那些過激的事情的。
也不會過分地表白什麼,展示什麼。

因此人們看到的智者,總有一種“不動”的態度在他身上。
智者做事,或在生活中處理問題,偏執一面的時候是很少見的。

似乎總是起到一種化合物的作用。化合其他,
也化合自己,使事情盡量彼此柔和。
於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麼大智慧或高明之處。
智者的不聲不響也就在很多時候顯出了軟弱和沒有力量。

是的,大智者從來不顯出力量,
因此他也從不會因為力量的反饋而被擊倒,
也從不會因為力量的碰撞而落入陷阱。

大智慧的人無論多麼年輕都是生活的老者。
大智者無論怎樣不動,都能促成其事物的成功或發展。
這是因為他的柔性和余地中潛藏著足夠的變通。
“怎麼都可以”才是至高無上的,而不是非要怎樣才行。

因為普通人做事情太容易想當然,他的做法總顯得過於用力,
在普通人的頭腦裡似乎靠決心和勇氣兩者便可達到任何目的,

而事實不是這樣,機遇和等待的重要是因為它屬於自然規律,
人只能藉助,而很難創造。因此總是表現出一股銳氣的人,
就沒有認識這種規律,結果反倒由於認識的片面而沒有準備。
客觀的種種現象會很輕易地摧毀一個銳利者。

過激的人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強烈又叫真的人
最容易首先成為精神病患者。一個火爆性格的人總要比其他人吃很多虧。
一個滿身銳氣的人做事,總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垮下來。

大智者一般都失去了這種銳氣。他們懂得刀磨得過於鋒利,
刀刃很快就會翻捲而失去作用的道理。他們懂得響動太大就會掀起餘波招來危險。

他們懂得世間任何事情的形成,自己只是其中之一,
而不是全部的道理。一個智者總是考慮周圍的事物,而銳者多想到的是自己。

人是生活在一個空間裡的,但平日沒人去想空間是怎麼一回事。
既是空間,就有上上下下,生活之所以豐富多變,都是因為這個空間。
空間裡的上上下下存有無數個縫隙。任何事物的成功或失敗
也都是在這些看不見的縫隙裡形成的。

人走好運或背運,都像沿著一種“縫隙”在運行。
因此,人做事情,很有可能成功也很有可能失敗才是智者常想的問題。
而銳氣和所謂的力量往往是不起多少作用的,甚至是引起事物走向反面,造成極端的因素。

因此,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事情來臨時表現出缺乏強硬,
越是衝突的時刻越顯得沒有力量和沒有了主張。

這是因為,人有的時候只能放棄主張,變得沒有主張時,事情才能解決。
沒有主張反能獲得大自然,大空間。因此無主張往往才是最靠近正確的。

而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無主張。甚至認為這是不可以的。
哪怕臨時生出個不完備或錯誤的主張來,也比沒有好。

就因為如此,人才吃盡了各種苦頭。
因此,人如果能有意識地處在“無主張”中,便是“無為”。
最少是我們所說的遇事冷靜。

人的一生不知要發生多少突然的事變,有許多事情並不受個人的製約。
那時你要硬是找個主張來按照你的想法做,反而壞事。
而歷史一再證明只有“不動”才能夠救你。只有先不動而後才有生出動的有效辦法。

因此,大智者總有點先失的味道,不但失去利益,也失去自己的主張。
而一個人如果讓他有意識地失去自己的主張,卻是難上加難的。
甚至偉大的佛教以及世上許多深奧的哲學理論,都是在教我們怎樣放棄主張。

許多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對主張這個東西是淡化的。
許多大成功的恰恰不是把個人主張擺在第一位的人,
因為這不但危險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許多生活得很輕鬆的人恰恰不是主張很強烈的人。
這便是大家所說的活得通達一點。
當然,以上的感悟,只是一家之言。

借用中國古代先賢的話就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