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他只有「高中畢業」,竟讓「成大」破格聘請他到「大學教書」!

  • Alma

  • 10-22

最高畢業學曆隻到高中,可以在國立大學電機資訊學院擔任正式教師嗎?怎麼辦到的?

台灣近十年來博士人數飽和,留洋海歸的加上本地培育的博士,人數遠遠高於大學對於新教職員的人數需求。因此,別說碩士極少能進入大學任教,據說,世界最頂尖大學的博士,做過博士後研究,帶著論文發表成績,回台灣找教職,都不見得擠得進國立大學窄門;大學肄業生,不可能吧?

如果有人做到了,他是怎麼樣的人?

如果說是大財團老總,也許有機會。但引起我好奇的宅色夫(黃敬群先生,在網路界的名號是jserv,常被稱為宅色夫),他現在才35歲,在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的業界教師已經3年–這可不是一個耍耍嘴皮子就能混日子的地方。在台灣,這不隻是少見,可能是孤例。

沒有讀完大學,沒讀研究所,宅色夫是如何達到國立大學教師的專業水準,讓資工學術界、實務界的同行心服口服?宅色夫帶來了什麼樣的教學內容,讓成大不惜為之破例?我帶著這兩個問題,到成大請教宅色夫。

輟學的電腦天才?原來猜得太夢幻

因為宅色夫的父親的工作和電腦系統有關,所以宅色夫從小家里就有電腦主機與各式程式設計的書籍,因而自學軟體開發,在上大學之後就開始接案賺錢,在本世紀初網路泡沫化之前,賺錢十分容易。

1999年前後,恰逢美國第一波網路榮景的末期,台灣許多投資人想跟上風潮。於是,有人找上當時無心學業的宅色夫合作網路事業,對方出錢,宅色夫提供知識、技術,並且某程度上扮演“電腦神童”的形象。

不幸,當時的事業沒有成功,公司慘賠,這個挫折給宅色夫相當大的打擊。他決定先休學當兵,想清楚自己該怎麼辦。宅色夫說:“在當兵期間的深思後,我決定提早開始工作,做一個可規模化的事業,償還之前創業的損耗。”

退伍後,宅色夫加入一家小公司,從產品設計開始,也學習商業管理,經營一個產品線。後來又加入當時台灣最大的手機代工設計,宅色夫印象深刻:“全公司300人,我是唯一沒有大學學曆的工程師。部門的助理畢業於政大哲學系,連總機小姐也是國立大學畢業…。”

那時候,懂Linux系統開發的高手不多,加上宅色夫認命並願意付出,在圈內人士的介紹之下,工作的位階和薪水都不斷上升。到了30歲出頭,已經在聯發科、工研院、台達電等知名公司與機構,擔任技術顧問的角色。

“可不可以請你說明一下,你是怎麼在沒有上課,沒有學位的情況下變成專家的?是天分?”

不是天才、沒有學曆,哪里來的實力?

宅色夫先和我說了結論:“不在學校中,就要把那些學校教的東西,學得更深、更精。而且不僅是實做,也得學理論。”

宅色夫堅稱自己不是天才。他上大學的時候靠自學培養了實作能力,不是從娘胎中帶出來,而是大量紮實的學習奠定的。

宅色夫從國小開始寫程式,看完了家中的程式書籍後,開始自己找學習的管道,他三不五時用考試得到的獎學金從苗栗家鄉到台北看展、買書、買軟體,參加軟體公司的研討會、發布會、推廣活動。因為當時電動軟體很貴,宅色夫還寫遊戲軟體給自己玩。

大學創業失敗後,宅色夫遁入軍旅,在出操之餘,他的時間大多用在讀書:“把電腦科學的基礎科目沒學好的,拿到軍中念,每天規律生活,紮實地重新學習。教科書完整讀完了,就把教科書引注的參考資料全都找出來研究一次,這個苦功可以做很久,而且在投資時間的取舍過程中,最後就會發現自己要集中心力深耕少數幾個專長領域。”

這隻是個開始。

在資訊科技領域掙飯吃,宅色夫既沒有學曆墊腳,又沒有師承關系當靠山。每一次找工作,都需要有業界朋友看懂他的能力,為他掛保證,爭取機會直接和公司高層見面,宅色夫都要在對方沒文憑可以參考的情況下,靠深入的知識和實戰能力讓對方折服與信任。

有幾次,宅色夫負責的專案在成果審查的時候,被評審委員質問挑戰,當宅色夫發現自己還懂得不夠完整紮實,就當個重新學習的機會,地毯式地把這個領域研究一次。因為他知道,他沒有關系和證書可以依靠,他能靠的隻有自己的實力。

宅色夫工作的曆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衝刺式學習。

在工作之外,宅色夫也活躍於國內外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社群(以下簡稱開源社群),意思是,他常常寫一些程式,然後完全公開原始碼,給全世界的程式員使用。尤其,他在Android系統上的貢獻,可能嘉惠了全球十幾億人。他告訴我,在開源社群中貢獻和交流,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貢獻於開源社群,經驗帶入校園

宅色夫在高中時,著手開始研究Linux核心(也就是Android系統的基礎)。因為在Linux開源社群之中,每個人寫的程式都是大系統的一部分,所以參與者之間常為了實作需求,互相討論與建議。

“曾經在軟體開發過程上,有個烏克蘭人來和我討論技術問題,給我建議和補充許多想法。後來我從 Linkedin查到,原來他是一個數學家、大學教授。”宅色夫說:“在這個社群中,常會遇到課本提到的、寫著名論文的專家,甚至他們的老師,我有機會和他們討論,他們會指出我的不足,看他們面對真實問題時的思維,可以獲得非常大的啟發。”

2012年,成大蘇文鈺教授大力邀請,以及學界、業界前輩全力推薦和支持的情況下,克服各種製度上的困難限製,宅色夫回成大資訊系擔任正式教師。

他開的課,可不是追逐市場上的流行趨勢,而是幾門電腦科學影響深遠的的核心課程,如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編譯器等––他能用實務的觀點,讓這幾門課的內容立體鮮活。他也帶學生們“賞析”彼此的作業、作品,練習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比較多種方法間的優劣。

宅色夫從入行到現在,一直和業界保持密切的互動,所以他知道業界看人才的方式--不必絕對頂尖,他們找的是優秀而適用。他說:“以成大資訊系的學生,畢業時進入一流企業,得到年薪百萬的待遇其實不難,但要有方法,不要亂槍打鳥,要及早鎖定公司,針對性的學習技能。”

有一個學生,做出物聯網裝置的作業系統,一個美國新創公司本來要買,最後交涉的結果,學生不收錢,但是成為該公司的合作夥伴之一。宅色夫強調:“好東西不怕沒人用”,隻要有才能,軟體社群或企業都會看得出來。

無必然場所,但有必經道路

最後,我和宅色夫討論一個問題:“到底校園內與產業界,哪一個地方是學習知識技能比較好的地方?”

“其實沒有孰優孰劣。在產業界,可以近距離觀察各種變化、實際需求、現實情境,會比較有方向感,”宅色夫說:“但在校園內,相對比較容易心無旁騖鑽研學問。”在他堆滿書籍的研究室里,宅色夫現在正在重讀電學,鑽研“中學就教過的”基礎數學背後的原理。他同時也還在業界當顧問,不斷和工程師交流最前緣的、他也不知道答案的技術問題。

學習沒有必然的場所,但有必經的道路--原來,大學沒有畢業的宅色夫後來之所以受聘回大學教書,是因為他在學校外,把學校教的東西學得比別人更精深、更紮實、更認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