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那些被你拋在腦後的東西,其實一直在激動人心地向前!

  • Alma

  • 11-30

我始終覺得用中國的傳統古法來計時是件很浪漫的事情,比如二十四節氣,且不說對應農作時節,單憑名字叫起來都非常浪漫,芒種、穀雨、驚蟄、小暑、霜降、大寒……諸如此類,而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名稱,同樣浪漫異常,比如——端午。

端午,顧名思義,端為開端初始的意思,端五即初五,按照農曆的天干地支曆法,五月即為午月,所以演變而來的端午便是五月初五的意思。今天大家說到端午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說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但其實還有其他版本,也有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也有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不管是紀念誰吧,總之這幾位最後都死在江水里,所以人們向江中拋米食避免大魚小魚來啃噬這幾位的屍體,說來是件很悲傷的事情。

我個人認為,這些解釋的版本,產生於有了比較完善的人類社會文明之後,也就是當人類社會逐漸形成且完善之後,人們開始對精神層面比較有追求,比如來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相對來講,更讓我著迷的是比這更原始的版本。

也就是從人類原始的自然發展曆程來看,眾所周知,端午這一天有‌‌“五毒‌‌”之說,‌‌“五毒‌‌”即蜈蚣、蠍子、蛇、蟾蜍、壁虎,在當時的生存背景下,既沒有好的防護設施也沒有有效明確的醫治方法,所以,‌‌“五毒‌‌”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幾乎性命攸關。單從沿至今天的端午節的‌‌“驅毒避穢‌‌”的說法,端午從古到今,都是‌‌“毒氣‌‌”很重的,比較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這一天素來有‌‌“惡日‌‌”之稱。

放到現代,雖然‌‌“五毒‌‌”早已遠離人們日常生活,但五月仍然是蟲叮鼠咬開始猖獗的時候,再加上季節更替,天氣驟然轉暖,氣候一下從春天進入到夏天,人體也會有各種不適,比如上火、比如氣虛、比如多汗、多夢、睡不踏實等等。倘若回退到古代,恐怕要滋生更多疑難雜症,加上當時的醫治手段有限,幸運的小病一場,不幸的,因此送命也是常事。所以,我覺得在人們心目中,驅毒護體其實是要比紀念誰誰誰更直接更重量級的事情。至於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無外乎都是人類社會比較文明時出現的精神寄托,說明人們的思想逐步進步了,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從今天流傳下來的關於端午節的各種民俗,顯而易見地,幾乎都是關於驅毒除穢。比如雄黃酒,比如艾葉,比如菖蒲等等。

今年的農曆和公曆差得比較多,公曆年已經過了一半,農曆才五月初,所以今年的端午要比往年的端午更燥熱一些,人便經常覺得不舒服。想起小時候的端午,這時節幾乎都會趕上下雨,在五月初五這天早上,奶奶便給我搓了五彩繩,然後手腕、腳腕上都系一圈,除此之外,爺爺會紮個小掃把給我掛在脖子上,就是掃除壞東西的意思,同時還會系個小葫蘆,即保福祿,總之就是驅害求福之意。

我小時候對過端午是分外憧憬的,因為喜歡綁五彩繩,喜歡爺爺紮的小掃把,覺得這些都很有趣,雖然現在回想起來實在粗糙,但孩提時代仍然為此激動異常。更好玩的是,開始跟著爺爺去買粽葉,買江米,南方叫糯米,北方叫江米,包括買紮粽子的帶子,我小時候不知道那是什麼,直到長大後有一天恍然大悟,那個紮粽子的帶子其實就是馬蘭花的葉子,又細又長,而馬蘭花,同樣是小時候的心頭好,藍藍紫紫開起來很漂亮,清雅,在紅粉成群中頗有點君子的意思,最得孩童喜歡的是折下來可以吹響兒,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怕是很難再親身體味到了。

挑粽葉也有講究,要寬而長,但又不能太寬,太寬會富餘太多,包出來不好看,而太窄的話,盛米則極易漏出來。北方的粽葉幾乎都是蘆葦葉,提到蘆葦葉,蘆葦蕩也是我喜歡的,不管是蘆葦花還是蘆葦棒,都是兒時欣喜的玩物,孩子們經常折下蘆葦棒相互對擊,一邊打那些毛絮一邊散,隨風散了一路。我小時候經常去田里折蘆葦棒,折幾隻拿回家插起來,但最後不免干掉。

包粽子的相關什物都買回家後,便是要用水泡,江米要泡,蘆葦葉要泡,馬蘭葉子也要泡,因為泡了才會韌,包起來的時候才不會裂開,而江米泡的時長則直接影響粽子最後的口感,時間短了便不夠糯,時間長了則又太黏不夠彈。

我喜歡看我爺爺把江米、蘆葦葉、馬蘭葉分別通通浸到水桶里,在我的記憶里,那就是孩提時代生活的味道,一種緩慢的,程序的,儀式的,散發著自然香氣的。我總是很著急,著急包粽子,爺爺說不行,還沒泡到時候,我那時候總是不以為然,覺得趕快包啊,快讓我玩啊,可是如今想想,這個等待‌‌“時候‌‌”的過程,多麼神奇,是人與自然的一種鏈接,人要學會等,學會拿捏火候,自然才會給你恰到好處,才會給你香醇撲鼻,才會讓你不失望。

但我小時候總是免不了搬著板凳在水桶旁邊催,一會撈起來問一遍好沒好,爺爺總說沒好。奶奶則負責洗紅棗和泡紅豆,我小時候在東北吃的粽子都是甜的,沒有鹹粽和肉粽一說,家家戶戶包的粽子幾乎都是一個樣子,就是放紅棗或紅豆的甜口,至於鹹粽和肉粽,是我長大之後去南方才吃到的,最開始覺得南方人不可思議,怎麼可以把粽子包成鹹口的,可是買來一嚐之後,瞬間愛上,立馬倒戈跑到了鹹粽陣營。

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甜的、鹹的、棗泥的、紅豆的、綠豆的、百合的、蜜餞的、臘肉的、香腸的、火腿的、蛋黃的、瘦肉的,還有蘑菇的、扇貝的、雞肉的……五花八門,而且都可以做真空包裝,放上幾個月完全沒問題,實話說,味道是比小時候豐富多了,但我還是懷念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一起親手包粽子。

包粽子跟包餃子一樣,一個人包出來一個樣子,奶奶誇自己包得好,爺爺提起自己包的粽子到奶奶眼前示威,我也不甘落後,但總是包了拆拆了包,反反複複,因為總是會漏掉。手藝好的人,會包得大小均勻,形狀一致,連里面放的大棗紅豆的位置都一致。換到今天批量生產的真空粽子,其實都包得很規整,結繩也紮得緊實,隻是,在我心里,那些打得規規整整的結繩總是比不上那一條條馬蘭帶子,那是來自另外一種植物的氣息,來自另外一種生物的熱忱。

待到端午這一天,奶奶早早就起來,煮粽子,同時,還要煮雞蛋,然後拉起仍然睡眼惺忪的我,拿著熱乎乎的雞蛋繞著我的身體滾一圈,然後讓我剝了吃,這也是驅邪消災的意思,用民間的話說,小孩子容易招一些不干淨的東西,所以吃雞蛋前,小孩子要拿雞蛋滾一滾,大人則不用。同樣,小孩子系的五彩繩和脖子上掛的葫蘆和小掃把之類,大人也不用,但時至今日,每年端午,我還是會系五彩繩,或許,是對童年的一個念想。

很遺憾的是,在端午後下第一場雨時,奶奶就會剪斷我手上腳上的五彩繩還有脖子上掛的東西,一起扔掉,意思就是那些壞東西已經全被它們吸走了,它們的使命完成了,所以要光榮下崗了,可我卻總是心里舍不得。下崗也是有儀式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的地方是燒掉,而在我們那,要扔到雨後的車轍里,所以,在我的記憶中,童年的端午節前後好像總是有雨的,關於端午節的味道,就總是潮濕溫熱的。早上半夢半醒之間,從灶台彌漫開的濕熱的氣息,潮濕的粽香氣,熱騰騰的雞蛋的氣息。若是不巧趕不上下雨,就丟到車轍里也可以,但柏油馬路車轍也少見,便可丟到路旁的陰溝里。

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在門窗之上插艾草,房間內的門上要掛彩葫蘆或木葫蘆,也可以掛木斧頭之類,其本意都是驅害求福。北方沒有賽龍舟一說,因為北方少有水,因此北方人水性普遍也不及南方人水性好,但滑冰之類,則是北方人更為擅長,這便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天時地利。

關於端午,南北方民俗大有不同,南方人賽龍舟,擊鼓,尤其不可少的是灑雄黃酒,在小孩兒頭上點一點,或者大人直接喝。雄黃酒的橋段,在白娘子與許仙故事的演繹中,表現得再淋漓盡致不過。

近年來,國人尤現日本旅行熱,而去日本,選端午節則是個好時候,但與中國的農曆端午不同,日本的端午節是指公曆五月五日,日本的端午節被視為男孩兒節,所以這一天家中有男孩子的都會掛出鯉魚幡,掛在一起非常美麗且壯觀。

自打爺爺家搬離鄉下後,我就再沒吃過自家手包的粽子了,前幾年有一次趕上端午放假我回去,慫恿爺爺去買江米買蘆葦葉包粽子,奶奶在旁邊第一個反對,奶奶說自己包的哪有買來的好吃,是啊,買來的種類口味那麼多,我仍不死心,仍鼓吹爺爺包粽子,結果爺爺說了一句:‌‌“老了,包不動了,沒那個精氣神兒了。‌‌”我良久沒說話,瞬間覺得很失落。

也許,有些東西一直在激動人心地向前,而與此同時,那些拋在身後的,則越來越遠直至消失,比如傳統的民俗,比如古法的手藝,比如生命,比如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相關文章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