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古代身高八尺、才高八鬥、腰纏萬貫到底是什麼概念?

  • alphaP

  • 01-01

5·20不但是網路情人節、表白日,還是世界計量日。

計量,古代稱為「度量衡」、度,「然後知長短」,量,「為之鬥斛以量之」,衡,「猶衡之輕重也」,簡單說就是長度、容量、重量。

現在計量早已不局限於「度量衡」或是「尺鬥秤」,包括時間計量、長、熱、力、聲、光、電計量,化學、生物計量更是迅猛發展。

想像一下,這些計量單位都不統一的話,我們的生活得有多混亂!

所以,這一天,我們應該向最早實現全國度量衡統一的秦始皇表白。

最早的測量工具——我們的身體

布手知尺

咱們的祖先首先拿什麼東西測量呢?

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

成語「布手知尺」

14824762494997.jpg

象形字,尺就是如圖所示。不過「布手知尺」限於男子,女子的手小怎麼辦呢?

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成語「近在咫尺」,你懂是什麼意思了吧。

掬手成升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隻手盛的就是「溢」。

14824762492863.jpg

舉足為跬

舉足為跬,古代如何測量田地對農業生產活動來說至關重要。古人發明了以「步」為依據的測量的方法。

《轂梁傳》:古者,三百步為裡,二百四十步為畝。

商鞅說,舉足為跬,倍跬為步。也就是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

耳熟能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從這裡來的噢。

14824762503050.jpg

其他人體的還有仞:一人之高。尋:人伸開雙臂之長……

當然,後來,人們就開始製作標準器和計量工具了。

14824762518483.jpg

14824762527200.jpg

14824762538391.jpg

圖為新莽嘉量,劉歆等人設計製造的標準量器,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學會度量衡,才能找到自己的Mr. Right

在未統一的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間異中有同的容量單位。如果兩家人談婚論嫁時談男方出多少聘禮時:

魏國人說,內含5000溢穀;韓國人說,我也有5000溢穀;趙國人說,我也有。

一位中山國人說,我出5000升穀;一位楚國人說,我也出5000升!

最後,一位燕國人說,我願意拉500觳!

問題來了,誰是最大方的人?

14824762546144.jpg

其實,三晉地區的容量單位有很多相同之處,一溢都大約在160到175毫升之間。其中趙國可能稍微多些,魏國可能稍微少些。

而中山國受到趙國影響較大,一升約180毫升,跟趙國也差不過。

楚國的一升則差別有些大啦,差不多是224毫升左右。

而燕國地處北方,是周王朝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春秋時與中原各國聯繫較少,度量衡較有別於各國。1觳是約1750-2000毫升。

所以,答案是楚國人最大方!

談婚論嫁都這麼累,做個買賣心更累吧。學好度量衡多重要!

當然,有人會說,找真愛,哪能光看聘禮呀。最起碼是「八尺男兒、才高八鬥、不為五鬥米折腰、腰纏萬貫……」

身高八尺

話說的簡單,不學好度量衡也不行!我國歷朝歷代的度量衡單位不盡統一。

先來說說身高八尺

《戰國策》裡很有名的一段故事《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他問老婆,我與城北徐公誰美?老婆說,你美。他又問小妾,小妾也說你美。他又問客人,客人也說你美。後來,他見到了徐公,覺得人家比自己美,想了想,老婆偏愛我,小妾懼怕我,客人有求於我。他就拿這一套去勸誡齊威王,讓其廣納言路。

1482476255992.jpg

鄒忌美不美呢?八尺有餘。古代人說五尺之童,六尺之孤,七尺就是成年人了。

鄒忌身高八尺,戰國時期,一尺大概是23.1厘米,大約是184CM左右。

如果早生些年,春秋時期一尺才20厘米,身高八尺才160CM。那會兒說一個人身高八尺,放今天就是二等殘廢了(絕無歧視,小編自嘲而已)。

不過我們經常說七尺男兒,七尺到底是多少呢。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製,所謂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在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當然,武大郎身高五尺到底有多高,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

那麼生在清代呢?

詹世釵有「中國巨人」之稱,19世紀清朝人,生於道光年間,卒於光緒年間。

他的父親詹真重身高八尺。

那時候,一尺約合32厘米。

姚明見了他也要仰頭,怪不得隻能叫「小巨人」了,嗬嗬嗬嗬嗬。

1482476255728.jpg

詹世釵身高未經醫學官方證實,有些人說他身高三米。據說他去世時棺木260cm。

再說才高八鬥、不為五鬥米折腰

「才高八鬥」來自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一石等於十鬥,一個人的文采佔了天下的80%,當然是大牛了。

鬥即是我國古代的容量計量單位,也是容器。我國古代量製通常1鬥=10升,但歷朝歷代的升的量製不同。

雖說成語本身是虛指吧,但算一算,鬥跟鬥不同,相差太多,難免有些奇怪。

簡單說來,元明清八鬥是唐朝八鬥的三倍多,是東西漢鬥的五倍多。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那麼他那時五鬥米是多少呢?

《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認定: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即可5市鬥=67.5市斤。

原來不過是60多斤糧食,而且也不是什麼日本大米或者五常大米,所以陶淵明的高風亮節更有可能是嫌薪水太低主動辭職而已。

腰纏萬貫

還有腰纏萬貫,在古代,「貫」既是穿錢的繩索,也是計量銅錢的單位,一千個銅錢為一貫。一般一貫銅錢等於一兩銀子。且慢,你說的一兩銀子是多少?

我國重量單位與度、量單位的繁雜如出一轍,主要有絲、毫、厘、分、錢、銖、兩、斤、石等,以我們最熟悉的兩為例。

14824762561967.jpg

影視劇裡結賬時,叭叭的放一兩銀子,在每個朝代也是不同的。

唐朝時一兩是42克,宋元明清也相差不大,可往前數,戰國時期,隻有16克,東西漢也隻有15.4克左右。

而且因為朝代不同,銀子的購買力也不同。有人說在明朝以前,銀子大概相當於一百到四百元人民幣不等。腰纏萬貫,也就是拿著一萬兩銀子,大概在人民幣一百萬到四百萬之間,確實不少(隻要別在北上廣買房)。不過從一百萬到四百萬這差別也太大了吧。

統一度量衡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除了商鞅、秦始皇,歷朝歷代早已認識到不統一度量衡的危害,他們都在統一的路上走啊走。

隋文帝統一度量衡:「以古三而為一」。一尺約合29.5厘米,一升約600 毫升,一斤約750克。

唐朝時的《唐律疏議》:是迄今我國保存下來最早、最完備的法典。

14824762579329.jpg

北宋時,太宗下令統一度量衡。劉承珪創製兩支小型戥秤,用做稱量國庫銀兩的標準衡器,併校準和頒行了成套砝碼。

明朝時,從1368年到1566年,政府共頒布了有關度量衡的法令約17次,洪武元年,令兵馬司並管市司,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鬥、秤、尺,並依時估定其物價。

清朝時,乾隆皇帝對度量衡標準的完善也做過深入研究,並再定「權量表」,由工部製造一批營造尺標準器。

鹹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請外國人幫助辦理稅務,從此海關大權旁落。外國入侵,海關度量衡的產生,更加加劇度量衡混亂,加快社會動盪。

1875年5月20日,法國政府召集了「米製外交會議」,二十多個國家派出了政府代表與科學家出席會議,正式簽署了「米製公約」。

這對我國影響巨大。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頒布《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規定萬國公製(即米突製)為中華民國權度之標準製。長度,以一公尺為標準尺;容量,以一公升為標準升;重量,以一公斤為標準斤。

解放後,我國《計量法》1985年頒布。現在凡是有一點物理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國際單位製了。統一的感覺很不錯吧!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