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心靈成長

給你往前走的正面能量!聽障的勵志人物故事!有些事現在不做,永遠都不會做了!

  • Angel

  • 08-18
(source: pixabay)

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

 
(source: mindhave)
 


台灣電影《練習曲》,講述即將大學畢業的明相,獨自騎著自行車,用7天時間環遊台灣島的故事。這個有聽力障礙的大男孩,背著破吉他上路,看盡了風光,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那句樸素的心聲“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更是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真心想做的事,即使前路茫茫,有許多未知的變數,還是要去做。即使這件事不容易,自己心裡有不少的忐忑不安,還是要放手一搏。這,是為了真正活得自由吧?人的內心,是容易自相矛盾的。熟悉的小環境會帶來安全感,但如果只停留在安全地帶,不越雷池半步,又會覺得受束縛。走出安全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那也可以說,是在尋求與更大的天地相融合。   

與身邊的其他人、與所在的環境、與整個世界有連接,是人同此心的嚮往。好在,即使是獨自出發,也並不表示就會一路走得孤獨。明相的環島騎行,就收穫了許多陌生人的善意。傍晚他仍冒雨騎車時,開車經過的路人知道前面一段路沒有燈,不好走,用力喊他停下,一定要他上車載他一程。工廠破產拿不到補償金的阿姨們,依然樂呵呵地集體租車出遊,與他偶然相遇時,熱情地分便當給他吃。對人的友善,在每個人的心底,即使遭遇過打擊、遇到過不公正對待,那份友善仍會在人們萍水相逢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source: pixabay)
 

若大家都完全活在這樣的友善中,那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可以暢通無阻了。現實生活中當然還有各種隔閡,但與他人有疏離、有隔閡,其實意味著我們已經先與自己內心的某個部分有了疏離和隔閡。   

拿明相來說,他對自己的聽力障礙顯然很自卑。騎行快要結束時,他去了一趟親戚家,長輩們回憶起他小的時候,都擔心這個有聽力障礙的孩子將來怎麼辦。長輩們對他的擔心,當然飽含著關心,但同時也帶著源於恐懼的懷疑、不信任。在家人憂心忡忡的目光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對自己的懷疑與不信任,以為自己不如人,於是在跟人打交道時有壓力。   

但願長大後的明相,能認出旅途中所收到的禮物——他偶遇不懂中文的外籍女孩,兩人實在難以用口語交流,只能用手比畫。就這樣,明相幫了女孩一把,聽力障礙絲毫沒有妨礙什麼。說到底,身體層面的任何欠缺、不足,會帶來一些不方便,如果對此不接受、很排斥,甚至為此怨天尤人、責備自己,才會帶來痛苦與卑微感。   


自卑感常會讓人追求在某方面壓倒別人,以此來建立優越感。實際上,誤以為自己不如人和自認為行高於眾、別人望塵莫及或理解不了,帶來的隔閡是一樣的。卑微感和優越感的背後,同樣是分別心、評判心,無論是在評判自己還是評判他人。   

尋求與更廣大的天地融合時,其實也是在試圖消融自己內心的隔閡。當明相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彈吉他,對著大海聽海潮之聲,接受陌生人的友善,當他漸漸懂得,聽障根本無法阻隔心靈的融合,那麼,與人與己的隔閡終會融化消失。   

(source: pixabay)
 

明相在路上偶遇的一家人,提起過海鷗喬納森。那隻名叫喬納森的海鷗,一心探索鳥類的飛翔能達到怎樣的境界,同類們所熱衷的捕魚覓食生活無法滿足它,這惹來父母的憂心和同類們的不理解以及非議,後來它還因偶然的過失被逐出族群。當然,最終,喬納森歷經考驗後成為飛翔大師,它也開始把它的心得傳授給前來求教的眾多小鳥。  
 
旅行者大都容易跟喬納森有共鳴吧?明相也一樣是在探索能夠達到、能夠超越怎樣的極限。好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允許多元選擇。據說,這部片子播出後,台灣興起了一陣環島騎行熱。可以說,明相的環島之旅,不只是為自己走的,也是為所有有同樣心願的人走的。   

沒有人生來就立志要活得孤獨。各式各樣的行走與探索,即使以獨行的方式開始,也都是要走向融合:與有共鳴的同類相融合,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與整個世界更好地相融合。
 

 

看完也分享給周圍的親朋好友,讓彼此都能從中獲得正面能量!
原文出處:mindhave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