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搞個簡體字出來?是出於什麼原因要取締繁體字?

  • alphaP

  • 02-03

鬆風閣書法日講01-30 21:36

10贊

謝邀。看到這麼多大V牛人在這裡回答,還獲得了這麼多贊,我就不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僅僅談一下我個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是當時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那一撥學者的話,我估計我會極力反對推廣簡化字。但是,如果,現在還有人再給我說,還是回復咱們以前老祖宗的繁體字的話,我也會極力反對。

您先甭著急罵我兩面派,牆頭草,其實有關於繁簡漢字的爭論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定論,到底孰好孰壞很難做判斷。您的問題著眼點在於中國搞文字改革的原因。其實這一點如果您想花一些事件,去翻一下當時政府工作文件以及中央下達的各項命令就基本上可以在表面上得出一個比較淺顯的結論了。最不濟,可以百度一下。

14859448159311.jpg

但是,隱藏在這些表面層次上的原因隻是冰山上的一角,那麼,中央政府推行簡化漢字的內在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需要!

其實仔細想一想,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其實是很多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的「統一文字、度量衡「。可以說當時的秦朝和新中國的成立局面實際上是差不多的,都面臨一個社會轉型期的問題。秦朝的建立,結束了以周禮為代表的諸侯」封建製度「,建立起了以中央政府以代表的中央集權製度。同比之下,新中國的成立,是推翻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官僚反動勢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製度。因此,兩個政權都迫切需要掌握文化上的控製權力,得到文化意義層面上的革新,所以,無論是秦朝的統一文字度量衡,還是新中國廢除繁體字,都自然而然的發生了。這就如同新中國需要製定新的國旗、國歌的道理一樣。

14859448157391.jpg

回到我開頭說的,我為啥要反對,尤其是極力反對現在恢復繁體字呢。那是因為整個社會成本我們其實是耗不起的。有人說了,不就是改一改漢字的寫法嗎,有什麼耗費社會成本的呢?

文字因其特殊性,它與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聯繫,簡單來說,如果下令全國一夜之間恢復繁體字,那麼所有的商標漢字要改,書籍肯能剛剛印刷好的就成了廢品,各個機關單位的門牌需要重新裁撤,整個教育界也要隨之變化。


因此,我想,經歷過一次折騰就經歷一次吧,難道您還想要來第二刀嗎?

14859448164651.jpg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3評論

14859448161322.jpg-s502a01-02 18:28

624贊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複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分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分子絕大部分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極為支持。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4859448171344.jpg

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並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遂委託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簡化字反響強烈。

1928年,胡懷琛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慣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道,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上海其他報刊紛紛轉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樸、艾思奇、鬱達夫、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

1935年6月,錢玄同在其所編的《簡體字譜》(2400餘字)中選出1300餘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其中的1230字並準備推行。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亦即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但遭到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

1936年2月5日,由於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業已收錄簡化漢字1700個,隻是抗日戰爭爆發,漢字簡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範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誌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但人們更熱衷於新文字的創造。到新中國成立前,已經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其中以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的《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簡稱「國羅」)和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製訂的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影響最大。在吳玉章的倡導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漢字相當的地位。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通過這套拚音文字脫了盲,不但能讀拚音報,還能寫簡單的信件。這更堅定了語言學家們對新文字的信心。不過,連年戰亂,新文字的實驗和推廣始終沒有在全國鋪開。

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改革漢字的語言學家黎錦熙聯同多所高校的語言文字專家,向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恢復屢被戰亂打斷的文字改革工作。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漢字的整理和簡化也成為協會研究的目標之一。但協會成立後,人們對於新文字的熱情遠遠高於漢字簡化。(主要指的是創立一種拚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漢字),協會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全國各地近百種新文字方案。同時,全國各地新文字研究組織也紛紛成立。據統計,僅1950年一年全國就有60個縣進行了新文字的推廣活動,14000多人參加學習,6所大學和3所中學把新文字列為正式課程。但當時對於這個問題中央還沒來得及考慮。劉少奇回信給吳玉章說:可以組織這一團體,但不能限於新文字,漢字簡體字也應研究整理一下,以便大眾應用。

1950年7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協會幹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直到此時,簡體字的研究和選定工作才真正開始。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籌劃下,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併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

1952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再次提出簡化漢字。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民國二十四年,我們在政治委員會上通過了一個漢字簡化方案,因戴無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對而未施行,很遺憾。沒有想到,隻過十幾年,他就不在了,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

很快,台灣成立「簡體字研究委員會」。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盛讚「總裁此舉極其英明」,並公開說「中國文字必須保存,但要保存中國文字,則必須簡化它,使民眾便於學習和運用」。廖維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員」對羅家倫的言論極為不滿,提交議案:「為製止毀滅中國文字,破壞中國文化,危及國家命脈,特提議設立文字製定程序法……」學者潘重規更激烈地表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脈,是千萬世人的公共遺產,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專橫獨斷。」隨即引發了一場漢字繁簡之爭。其間,《聯合報》做過一次民意測驗,參與者中,贊成漢字簡化者7315人,反對者4807人。

在這場爭論膠著不下時,因大陸率先推行漢字簡化,使這一問題政治化。如學者林安梧所說,「因政治鬥爭的對方推行簡體,我們就倡導繁體,依哲學角度而言,我們是作為對立面的另一邊,居於『客』位,淪為強勢『主方』的奴隸,結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調。」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漢字整理組成立,開始著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專家們採用普遍通行的簡體字為主,輔以草書楷化的方法,選定了在群眾中比較流行的700個簡體字,擬出第一稿。但毛澤東看過後卻很不滿意,他認為這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

1953年底漢字整理組選定了338個流傳最廣,筆畫也比較簡單的簡體字,擬出了《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二稿。

1953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

1954年2月收錄了1634個簡體字的第三稿擬出了。

1954年10月8日,由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設立國務院直屬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年11月30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決定對《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漢字整理組在第五次稿的基礎上編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798個簡體字、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251個手寫體漢字簡化偏旁)。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佈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老舍都是該會成員。同年10月,草案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得到大多數委員的認可。

1955年1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聯合通知,印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30萬份,徵求意見。自《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時間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收到各界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書5167件,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達20萬,其中贊成《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人數佔97%(《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

1955年1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14859448171207.jpg

 428評論

14859448183661.jpg名字隻是虛無12-10 15:10

1095贊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台灣人譏諷大陸的段子,說大陸人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字體簡化。他說:「漢字簡化後,親(親)親不見,產(產)產不生,鄉(鄉)鄉無郎,愛(愛)愛無心,備(備)備無人,厰(廠)廠空空,麵(面)面無麥,進(進)進不佳,衛(衛)衛無行…」並試圖以此證明大陸人沒有文化,亂改字體。然而這隻不過是你們弄巧成拙,自欺欺人的小聰明罷了,毫無意義。如果按照這種小聰明的邏輯,大陸完全也可以反唇相譏說:「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醜無鬼,隻不過台無吉,灣無言。窮不躬,權不佳,車不行田,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無巫亦能靈,無水亦能滅,無火亦能勞,無曲亦能禮,無手亦能擊。辦事左右不辛苦,墾荒何必靠豺狼。」然而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不是我們不懂得反唇相譏,而是我們不屑於此,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事實上,漢字簡化不僅優美而且易於書寫和辨識,引入西方字母作為漢字拚音又實現了從鍵盤輸入上的與國際接軌,而無需單獨設計中文字根鍵盤。這種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才是正統的中國文化之精髓。而你們那種抱殘守缺的行為反倒是一直被中華文明所唾棄的食古不化行徑。

 300評論

1485944818294.jpg風清雲靜1612-09 17:41

1336贊

在全國掃盲那會是為了降低學習難度,降低文盲率,提高全民的素質,便於平民階層的使用。從歷史背景上來說,會出現這種狀況也非一時之寒,反傳統是那個時代的主流,特別是在五四運動之後,先前有些知識分子提出的「體用調和」,也就是「中體西用」,也被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拋棄,甚至認為中國傳統是造成落後的主因,從技術層到思想層都應該推倒,片面的否定了傳統,甚至連魯迅都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事實上,早在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就曾預備推行簡體字,委託錢玄同進行選字工作,編為《簡體字譜》,又約定專家審核,確定了324字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後又通令全國,「凡小學,短期小學,民眾學校各課本,兒童及民眾讀物,均應採用部頒簡體字。」一些社會名流,政要卻極力反對,據說最極端的戴季陶甚至向蔣介石下跪,「為漢字請命」。迫於壓力,國民政府中止了推行簡體字。

建國後,當時同為社會主義的朝鮮,為了提高全國識字率,開始退行世宗大王的拚音文字,讓學習文字一下變簡單了,大大降低了文盲率,中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朝鮮的影響。而且之前中共就有過在蘇區,抗日根據地小規模推行簡體字,這些字主要有「擁」「護」」干」「產」「紅」「黨」「蘇「紅」等,被稱為「解放字」,效果比較成功。
14859448189668.jpg

至於棄繁就簡對於文化傳承的影響,不可否認古文經學是以繁體字為載體的,但我不認為使用簡體字就不能進行傳承,歷史上文字變遷不是第一次了,最經典的典籍卻沒有因為這種變遷受什麼影響,依然有不少久遠的典籍流傳至今。如今簡體字已被使用多年,再恢復繁體的成本精力無法估量,與其花大力氣為了傳承傳統去恢復繁體字的使用,還不如去多花點心思了解傳統,用簡體字把它們更好的傳承下去。

 1219評論

14859448197629.jpg全聚德8090496112-09 20:03

359贊

我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簡化字是合情合理的,符合人們認知標準,利於書寫。創立了漢語拚音方案,統一了各地人的讀音。

但1977年的簡化字,讓人莫名其妙,匪夷所思。如講道理的「道」字,簡寫為「辺」,人們就說不用頭腦,拿刀去講理,還有什麼道理可言?!再比如贛州的「贛」,本意是贛江由章江和貢江合併的贛江,可簡化成「㶥」,根本就沒有意義了。

中國漢文字是古代文化的傳承,博大精深。優美的象形文字代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不能說改就改。漢字書法更是將文字,美學有機結合,是民族瑰寶。

現在有很多人,不重視文字規範使用,如「藍瘦,香茹「,書寫不規範,潦草難認,影響交流,所以應該在中小學加強漢字書寫訓練,傳媒禁止使用非規範字、詞,切實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63評論

1485944819643.jpg孫岩13090393212-10 07:50

169贊

原來的漢字是沒有拚音的,拚音也就是有百年歷史,原來是為了方便外國人學習中文,後來一些不能提名字的人(留洋派)認為漢字太複雜,應該漢字拉丁化,一步一步在簡化漢字,差一點他們就成功了,好在很多傳統文化人製止,拚音保存下來了。在說一下韓語,韓文他們全是拚音,我們差一點,差一點兒我們的文字全部成了拚音。

 64評論

14859448238795.jpg阿爾卓那12-10 17:29

86贊

車無轍,馬無鞍。雷無電,炮無煙。人無信,道無邊。天無語,地無安。忍看江河水流斷,不忍稚子喚親單。紙錢三片,心香一瓣,且悲且嘆且無言,傷殘復傷殘。
14859448233970.jpg

 14評論

14859448233246.jpgfinis01-17 10:49

14贊

壹隻憂鬱臺灣烏龜尋釁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幾羣骯髒變態囓齒鱷龞圍毆壹隻憂鬱臺灣烏龜

抄幾遍試試唄?

中文從古至今都在不斷簡化,簡體字最早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了,王羲之的 《十七帖》中,大量使用了簡體字,還有下面這個

14859448247012.jpg

14859448258246.jpg

繁體字造就了大量文盲,不利於文化傳播,任何阻礙社會發展的文化都將被淘汰。還有說丟失了文化底蘊的,去學小篆,這可是「書同文車同軌」的文,絕對的中華正統,這文化意義,繁體字比得上?甲骨文底蘊最足,去用好了。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