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讓毛澤東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六個大字」

  • alphaP

  • 02-16

            

14868792075750.jpg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總的格局。新中國的成立令美國非常擔心,它不僅拒絕承認新中國,而且採取封鎖、包圍和遏製政策,暗中扶植和幫助越南保大政權、韓國李承晚政權以及我國台灣的蔣介石集團,還積極謀劃與日、韓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建立軍事同盟關係。


  美國的戰略企圖,正像毛澤東所說,要從朝鮮、台灣、越南三個方向上「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一旦局勢有變,就從三個方向上向中國進攻。其最終目的是要包圍和扼殺新中國。


14868793781395.jpg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毛澤東在評論美國關於中美關係的白皮書時就指出:「我們說:『帝國主義是很兇惡的』,就是說它的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帝國主義分子決不肯放下屠刀,他們決不能成佛,直至他們的滅亡。」希望勸說帝國主義者「發出善心,回頭是岸,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隨即,美國派海軍、空軍介入朝鮮戰爭,同時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侵佔台灣海峽,宣稱「台灣地位未定」,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此後不久,美國陸軍直接參戰,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並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進行轟炸,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朝鮮局勢岌岌可危。如果置之不理,一旦朝鮮被美國全面佔領,它就可以抽出大部分精銳力量調往其他地區,伺機向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


14868793851536.jpg


  據法新社當時透露的一則消息,在中國出兵朝鮮前夕,美國已經開始計劃把朝鮮半島交給美國人指揮的多國部隊和韓國部隊,繼續牽製大量的中國邊防軍;而大部分美軍將撤出朝鮮「去保護亞洲的各個極為重要的地區,這些地區包括台灣、西藏和印度支那」。

1950年10月13日,毛澤東在同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討論後認為,我們出兵援朝,「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14868795295612.jpg


  1950年10月27日,毛澤東約見民主人士周世釗、王季範。當毛澤東將「誌願軍已經出國」的消息相告時,周世釗不無憂慮地表示:「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全國得到解放,這是建設新國家的大好機會。全國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設,誌願軍出兵援朝,是不是會影響和平建設呢?」


  其實,這正是許多人擔心的問題,而毛主席這樣回答周世釗:「不錯,我們急需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


14868795309031.jpg


  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關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經我誌願軍浴血奮戰,抗美援朝取得了勝利。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一年多後,周世釗再次和毛主席談及抗美援朝。周世釗說:「1950年的那場抗美援朝戰爭,真是夠緊張的啊!那時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全國人民得到解放,建設新國家是大好機會。人民希望和平建設自己的國家,那時您就決定抗美援朝,派誌願軍到朝鮮作戰。我當時怕影響我們的和平建設,但後來居然把關帝國主義打敗了,這是了不起的事!」

 所謂真相就是朝鮮戰爭爆發的複雜背景,這是一場亞洲特別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利益格局的角逐,南北朝鮮都是受害者,中國自然也是無奈的受害者。


  林彪並沒有因為懼怕美國而在帶兵出征問題上退縮;林彪在開戰起初的討論中表現出了他獨領風騷獨具慧眼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政治家素質。


  朝鮮戰爭爆發後的1951年1月1日,金日成請求中國政府出兵。10月2日至10月5日,連續四天,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出兵朝鮮問題。


14868796003100.jpg


  剛開始,很多與會者投了反對票。


「主席啊,蘇聯為什麼不出兵?蘇聯老大哥建國幾十年了,我們才建國幾個月,陳毅說得對,我們需要休養生息。


  美國已經給我們信息,如果中國不出兵朝鮮,立即與中國建交。這可能是一個陰謀,但不失為一個機會。」


  林彪認為:「朝鮮戰爭是斯大林挑撥東西方關係的一個陰謀,縱容北朝鮮襲擊南朝鮮,引發聯合國出兵北朝鮮。」


  毛澤東問美國會不會過鴨綠江?


  林彪認為不會。「美國想介入中國,早在解放戰爭後期就該有所動作。而我們當務之急是恢復國力,入朝作戰不是上策。」

「如果美國想侵略中國,我帶兵抗擊美國。美國侵華,在國際輿論上中國佔上風。而我們現在入朝,面對的是聯合國軍,從世界輿論和中國本身的國力上看都是不明智的。而且朝鮮的地形不利於北朝鮮和中國,而有利於南朝鮮和有大批軍艦的美國。」


  時任軍委作戰部一局副局長兼總參作戰室主任的雷英夫回憶:「林彪說,為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劃不來。我軍打國民黨軍隊有把握,但能否打得過美軍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打兩個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最好不出兵,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


14868796755223.jpg


  話說雖麼說,林彪還是做好了入朝作戰的準備,換了住處,換了不宜出國的內勤。林辦工作人員接到通知,準備到朝鮮去。他們換了新軍裝(包括毛巾、水壺在內都無字)。


  最終,毛澤東決定彭德懷掛帥。周恩來在主持軍委擴大會議上說:「如果林彪身體好,是不會叫彭德懷去的。」


  林彪的司機回憶說:「10月8日,那天早上,我把林彪和葉群送到中南海,汽車在毛主席院子的南門停下。林彪和葉群下了車,走進了院子,然後和周恩來去機場,飛往蘇聯,之後周恩來回國,林彪留在蘇聯治病。」

 抗美援朝決策:大部分高層不同意彭總迫不及待


「他的脾氣比較暴躁,生性倔強。」沈誌華說,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出事」後,金日成曾致電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贊同對彭的處理,並要求親見毛澤東,有很多事要對其說。其實抗美援朝中,他很清楚,很多事並不由彭德懷決定。」談到這位中共高級將領後來命運的轉折,沈誌華意味深長,「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多數人反對入朝參戰


  1953年7月31日,平壤各界萬餘人共同慶祝朝鮮戰爭勝利。大會當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舉行隆重授勛典禮,特授彭德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一級國旗勳章和金星獎章。


  第二天,由金日成率領的朝鮮黨政軍領導人與數千民眾歡送,彭德懷胸佩勳章,手捧鮮花,離開了平壤。


14868797668489.jpg


「那場戰爭,毛澤東原想讓粟裕(時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掛帥,可粟裕因病不出。最後,由彭德懷擔任誌願軍司令員。但如果他不答應,毛澤東也不好下決定。由此看出,他對朝鮮戰爭也很積極。」


  沈誌華侃侃而談。他是華東師大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朝鮮戰爭是他多年來傾力研究的課題。今年7月27日,是《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暨「抗美援朝勝利」60周年。沈誌華口中的他,是指新中國首任國防部長、十大元帥排名第二的彭德懷。


  1950年10月4日,毛澤東電召彭德懷,火速從西安趕到北京,商議是否抗美援朝。當時,他是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捲起開發大西北的圖紙資料就上了飛機。


  當天下午四點來鍾,迎接他的小轎車直入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與政治局委員們已在那裡開會一個多小時。儘管全無思想準備,但坐定後,彭德懷立即意識到會場氛圍的不同尋常。很快,通過參會者發言,他領悟到會議議題。

「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打這一仗。」元帥聶榮臻日後回憶,這是當天多數人的傾向。反對的理由是,中國已經曆數十年戰爭,國民經濟蒙受重大損失,戰爭創傷亟待恢復,財政又十分困難。另外,國內還有部分邊遠地區與沿海島嶼尚未解放。而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新建的各級政權還不鞏固。況且,解放軍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無製空權與製海權。……接近尾聲時,毛澤東談出自己的想法,「別人處在國家危急的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裡也難過。」


  彭德懷擔任誌願軍總司令


  這一晚,彭德懷入住北京飯店309房間。18年後,1968年9月,頂著「反黨」罪名、已被關押的他,提筆寫道:


「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國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14868798808004.jpg


「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別人處在國家危急的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反覆念了十幾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


「我想到這裡,認為出兵朝鮮是正確的,是必要的,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我擁護這一英明決定。」


  對於參戰,彭德懷確實顯得迫不及待。10月12日,遠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發來壞消息,斯大林不願派蘇聯空軍入朝配合作戰。面對猶豫的毛澤東,彭德懷稱「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並電令鄧華等人「出兵方案不變」。


  1950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致電,由彭德懷擔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此時他已秘密入朝6天,見過金日成,完成多項軍事部署。就在這天上午,在朝鮮溫井以北和雙水洞地區,誌願軍殲滅南韓軍隊千餘人,首戰告捷。


  一個月後,11月25日上午,隨軍翻譯毛岸英在美軍戰機轟炸時犧牲,彭德懷倖免於難。多年以來坊間傳聞,彭德懷後來在政治運動中飽經磨難,與此相關。


「那是人們的猜想,」沈誌華一口否認,「毛岸英犧牲後,時任總參作戰部部長李濤曾專門上報中央軍委,證實毛岸英赴朝與彭德懷沒有關係。當時,李克農、聶榮臻等人商量,彭德懷此去,要跟蘇聯高層接觸,需要一個好翻譯。他們想到了毛岸英。他俄語好,人又可靠,高級機密不會泄露。於是毛岸英臨時頂替另一人選,第二天上陣。毛澤東知道這些情況。」

他又補充:「領袖人物,這個心胸還是有的。」


  與毛澤東有摩擦,與金日成有分歧


  朝鮮戰爭分五次戰役,其間彭德懷與毛澤東不是沒有摩擦。


  第二次戰役,誌願軍將美軍打到三八線,就下一次戰役時間與是否過三八線問題,他曾給毛澤東發電報:


「如能殲滅南朝鮮1、6兩師,美24師,騎1師或給予殲滅性打擊時,我即將越三八線相機取得漢城。如上述敵人不能給予殲滅性打擊時,即使能越過三八線或取得漢城亦不宜做。因過遠南進,將敵驅至大邱、大田一帶,會增加以後作戰困難,故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里停止,讓敵佔三八線,以便明年再戰時殲滅敵主力。」


14868799568428.jpg


  兩次戰役後,誌願軍傷亡慘重。同時,當地已入冬,戰士們沒有冬裝,出現嚴重凍傷,這些都讓彭德懷很焦慮。在電報里,他沒直說不好繼續作戰,但透露「此役結束後,需補新兵。……目前,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鐵道運輸全無保證,隨修隨炸」等。


  對他的軍隊休整過冬方案,毛澤東密電指示,過了三八線再休整。於是他又回電,大意是說,打過三八線,估計問題不大。你讓我過,我就執行你的命令,但將來能否守住,我沒有保障。


「這話裡面就蘊藏一點不馴服。」沈誌華說。


  戰局發展果然應驗了彭德懷的判斷。「第三次戰役雖突破三八線並攻佔漢城,但聯合國軍是主動撤退的,中朝聯軍除佔了些地盤,沒對敵人作戰部隊造成什麼創傷。鑒於此時誌願軍在戰場上已成強弩之末,他於1951年1月8日命令部隊停止進攻,全軍休整。此舉引起朝鮮方面強烈不滿和反對。」

 沈誌華披露,同盟背後,彭德懷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分歧嚴重,「就是否南進追擊,爭吵更加厲害」。


  會議記錄顯示,1951年1月11日下午5時,彭德懷與金日成、時任朝鮮外務相樸憲永在君子里司令部會談,彭對二人發怒:「你們過去說美國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你們認為美國一定會退出朝鮮,但不考慮一下如果美軍不退出朝鮮怎麼辦?你們希望速勝,而又不作具體準備,其結果隻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就可能把戰爭引向失敗!誌願軍休整補充需兩個月,沒有相當準備前,1個師也不能南進。如果認為我彭德懷的中朝聯軍總司令不稱職,可以撤職,以至殺頭!」


14868800377063.jpg


  在場所有人聽後,陷入沉默。


「他的脾氣比較暴躁,生性倔強。」沈誌華說,彭德懷在廬山會議「出事」後,金日成曾致電外交部,「表明他非常贊同對彭的處理,並要求親見毛澤東,有很多事要對其說。其實抗美援朝中,他很清楚,很多事並不由彭德懷決定。」


  談到這位中共高級將領後來命運的轉折,沈誌華一語中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