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義渠王被之死,是深陷奪權陰謀?

  • 05-15

《羋月傳》里,慶陽人義渠王被之死,是為真愛獻身還是深陷奪權陰謀?

何東升

電視劇《羋月傳》中,關於義渠王的故事是取材於曆史的真實事件,而非杜撰。

據曆史記載,義渠民族從商朝的時候就開始存在,到秦昭王的時候被滅,期間存在了800多年。

義渠是一個奴隸製國家,政權核心在今天的甘肅省慶陽市。所以,電視劇中那個英俊、帥氣,敢作敢為的義渠王是甘肅慶陽人。

從電視劇情節來看,羋月和義渠王是真心相愛的,兩個人衝破世俗觀念的藩籬,勇敢地結合在一起,並且生育了兩個兒子。這個充滿野性的義渠王,要麼和羋月在義渠騎馬飲酒,逍遙自在;要麼縱馬下長安,當朝泡太後,這份瀟灑和享受,可謂是空前絕後,曠古一人。

後來義渠王逐漸持寵而嬌、欲壑難填、貪心不足,打起了秦朝最高權位的主意,甚至帶兵殺進長安。為了保住大秦基業,為了兒子的王位,為了秦國的安寧,在愛情與政權之間,羋月最終選擇了後者,設計在甘泉宮誅殺了義渠王。

關於這一事件,曆史上有很多猜測。第一種就如電視劇描述的,是羋月為了秦朝的江山,大義滅親,自己主張殺了義渠王。

第二種猜測就是,羋月和義渠王之間根本沒有愛情,兩者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因為義渠疆土面積廣闊,加之是遊牧民族,擅長騎射。這種機動性強、戰鬥力強悍、擅長遊擊戰的軍事勢力,長期騷擾秦國的北方邊境,不時還生起鯨吞秦國的野心,使得秦國對其不堪其擾,又無可奈何。

義渠和秦國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時戰時和,成為秦國國土安寧的隱憂,更製約了秦朝向其他方向擴展勢力的步伐。羋月是個非常富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為了一舉消除義渠勢力,還得秦國強盛的機遇,就犧牲色相,假以辭色,與義渠王相好。然後待義渠王戒備心理完全解除以後,就將他誘入甘泉宮誅殺。

這種看法最大的漏洞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據曆史記載,羋月和義渠王兩個在一起總共30多年,比羋月和黃歇初戀、羋月和秦惠王加起來的時間都長。如果是陰謀,羋月很快就能製造機會;如果沒有真愛,義渠王也很快就會厭煩羋月日益蒼老的姿色。30年啊,不是三天、三個月、三年啊!

其實,羋月一生真正的愛情,應該發生在她和義渠王之間。黃歇是她的初戀,但初戀是懵懂的,雖然單純,但兩個人都不懂愛,不會愛,難以品味到愛的真諦。秦惠公是羋月的丈夫,而且秦惠公也的確很愛羋月,但兩個人年齡差距太大,一個是青春少女,一個是老謀深算,兩個人很難產生相見恨晚的熟識感,和那種愛情獨有的迷戀、瘋狂。秦惠公之於羋月更像父親,而非情人。而充滿野性、桀驁不馴,渾身充滿陽剛之氣和男性魅力的義渠王,既沒有黃歇那種矯揉造作、處處束縛的氣息和壓抑,也沒有秦惠公身上的權謀味,兩個人年齡相仿,心性相通、臭味相投,更適合相愛。

第三種說法:羋月誅殺義渠王,根本不是自己的決定,而是被逼的。羋月是個奇女子,是個政治奇才,雖然沒有明確名位,但論實權、論才干、論做為,羋月才真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實權派的女皇帝。

兒子小的時候,她利用一切力量扶持兒子即位;兒子即位後,懵懂不經事,她主持操持國務,使得秦國的一切井井有條,內富強、外強悍,兵強馬壯,國庫日豐。為秦國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經濟、軍事基礎。這些都是可讚的。

但作為宣太後的羋月又過於攬權和擅權,她那個即位的兒子秦昭襄王幾乎就是一個擺設,國中大小事務全部由羋月決斷。這種顛倒和壓抑,一直持續到秦昭襄王60多歲。

60多歲了,還是一個名義上的國君,而自己的母親依然身體強健,殺伐決斷,樣樣不遜色他人。男人經老不經活,女人經活不經老。秦昭襄王雖然是兒子,但有很大的可能熬不過自己的母親,在有生之年沒有執掌大權的機會。

女人往往比男人壽命長。更何況,不止是羋月自己獨掌乾坤,羋月的弟弟羋戎、魏冉和兒子公子芾和公子悝,四個人都是有職有權,被稱為“四貴”,以這五個人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牢固而且勢力強大的政治聯盟。況且,在外還有實力決不可小覷的義渠王撐腰。當時的秦國,人們隻知道有羋月和“四貴”,而不知道有秦王。

是可忍,孰不可忍!上有母親壓製,下有“四貴”掣肘,這讓一個人如何忍受?雖然處處受製於母親勢力的干擾,但秦昭襄王畢竟是一國之君,或明或暗地也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後來,羽翼暗暗豐滿起來的秦昭襄王就一直在謀劃策略、尋找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秦昭襄王終於抓住了機會,他挾製了自己的母親宣太後,以太後名義誘騙義渠王進入長安,商議平分疆土或者即位的適宜。義渠王進長安後,毫無戒備,單槍匹馬進入甘泉宮,然後就被秦國的武士立即誅殺。

然後,秦昭襄王通令天下,義渠王謀反,被誅殺。因為有義渠王帶兵入朝的事實,這樣的說法令人毫無異議。隨後,秦昭襄王趁熱打鐵,借義渠群龍無首的混亂時機,“滅義渠、廢太後、逐穰侯”。

“滅義渠、廢太後、逐穰侯”,這一段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故事,曆史上隻用了這九個字記載。但細細分析,次序應該有問題。如此排序,將“滅義渠”放在前面,是為了顯示秦昭襄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利益。而其實,做這件事的初衷是奪權。在史書里把秦昭襄王的意圖寫得太明顯,是不是就太不“為尊者諱”了?

正確的順序應該是:誅義渠王、廢太後、逐穰侯、滅義渠。殺了義渠王之後,以通奸、通敵的名義廢掉太後,然後罷免、驅逐(甚至誅殺,因為曆史上對羋月的兒子公子芾、公子悝的下落沒有任何記載)“四貴”,實現了政權的高度集中和統一。

雖然義渠已經是群龍無首,混亂不堪,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沒有政權、軍權的高度統一,要滅義渠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有了前面的一系列步驟和成效,滅義渠這個秦昭襄王的列祖列宗努力了很多年的事情,才能輕描淡寫地用“滅義渠”三個字來記述。

侯門深如海,皇宮無親情,果真如此啊!

原文出處:大中國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