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話不說滿,事不做絕

  • alphago

  • 06-01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

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話不說滿,把握分寸。

《菜根譚》中說: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在說話上,這告訴我們要懂得一些門道、把握一種分寸,才能做到初見讓人喜歡,長久不讓人討厭。

許諾宜慎: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飯不可吃太撐,弓不可拉太緊。同樣,話不可說得太滿。

老子說:“輕諾必寡信。”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

話說七分滿,是一種謙虛的人生哲學。

一個人做出承諾的態度,正反映著他的自信。

絕對的承諾並不等於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反而懂得謙卑,不會把話說得太滿。

會說話包含兩層含義:不該說話時不說,該說話時好好說。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君子謹慎說話,小人妄言妄語。謹慎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修養;如果沒有把握,不說最好。

在別人問起或事到臨頭而不得不說時,措辭就一定要謹慎,這樣才能不誤人。

當時和事後,人們也會覺得你是個靠譜、值得信任的人。

話不說滿,可以攻,可以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責人宜寬:良言暖人心,惡語透骨寒。

古人雲:

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

瞭解一個人也不要把話說盡,對朋友也是有的應該說,有的不應該說;

責備別人不要太苛刻,言語尖刻會讓別人敬而遠之。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們說話要懂得給別人留面子,同樣也是給自己留面子。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無意間的一句話,就會傷害了別人,而自己卻全然不知。

對同樣的一件事、同一個人、同樣的做法,用不同的話、不同的語氣說出來就有不同的效果。

要少說甚至不說傷害人的話,多說暖人心窩子、對人有益的話。

這是一種善良,也是一種慈悲,還是處世的良方和增進感情的秘方。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事不做絕,留有餘地。

莫言在《檀香刑》裡寫道: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

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人的一生幾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世事多變,

人世間的事正如杜甫詩雲: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世事難料,什麼事都會發生變化,人情世故複雜微妙,

如果把事情做絕了,就等於堵了自己的後路,一旦事情發生了變化,就沒有迴旋的餘地。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與人相處要留有餘地,凡事不可做絕,

這樣以後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相見都不會尷尬,不會難堪。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畫了一幅名為《綠柳鳴蟬圖》的畫,畫上是一隻大蟬俯趴在柳枝上,蟬頭朝下,做欲飛狀。

有一天,齊白石見了這幅畫,對張大千說:“大千先生此畫極為傳神。

不過,我以前畫蟬,曾向一位農民請教,據他說蟬的頭都是朝上的,極少有朝下的情況。

當然,這也只是那個農民的一面之詞,我也沒親自看過,也不一定對。”

張大千聽後,趁著去青城山寫生的機會,跑到屋外仔細觀察,發現樹上的蟬果然都是頭朝上的。

回來後,他把自己的觀察告訴了齊白石,齊白石神秘地一笑,對他說:“我也觀察過!”

張大千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齊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錯了,

只是怕自己丟面子,才假稱這是從一個農民口中聽到的。

從此,張大千對齊白石更加敬佩了。

有道是“樹要皮,人要臉”,古人有“士可殺而不可辱”之謂。

因此,我們在遇事待人時,應該謹記一條原則:別讓人下不了臺階!

饒人只須一條路,傷人只須一堵牆。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得饒人處且饒人。

難得糊塗:看破不說破,看透不點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給他人留面子”,是一個人善良本性的一種體現,也是一個人智慧才識的一種彰顯。

茫茫人海,相遇是緣,相識是份,相知是一種緣份。

我們應該不讓別人為難,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自在。

尊重別人,給別人留面子,其實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