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影響你一輩子的10條人生黃金定律

  • alphago

  • 06-06

為什麼7個人做1個人的工作反而更忙?

為什麼優秀的人在一起卻變成了烏合之眾?

為什麼合情合理的提升下屬卻招來更多不必要的事端?

為什麼“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為什麼總是越怕犯錯卻偏偏犯錯?

為什麼一條道走到黑的悲劇一而再、再二三的重演,而善始善終者卻少得可憐?

如果這些困惑一直在圍繞著你,你可以跟隨筆者一起看看以下的文章,看看是不是能讓自己有所收穫,對自己是不是能夠有所改變。

1、帕金森定律:二流上司造就三流下屬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申請辭職,把職位讓給能幹的人;

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兩個比自己水準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一般人不願意選擇的,困為那樣會喪失自己的權力;

第二條路也不願意選擇,因為擔心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從而可能替代自己,所以,一般的人都會選擇第三條路。

選擇兩個平庸的人當他的助手,他自己則可以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這就是帕金森定律,它由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提出。

定律啟示:正視組織管理者存在的權力危機感;

要徹底執行“任人唯賢”的用人標準;

防止組織陷入“官僚化膨脹”的惡性循環;

認真考察,確保管理者能夠絕對擔任其管理角色。

影響你一輩子的人生黃金定律

2、彼得原理:晉升是最糟糕的激勵措施

在層級組織裡,每個人都會由原本能勝任的職位,晉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無論任何階層中的任何人,遲早都會有同樣的經歷。

這是加拿大的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研究的結果。

也稱為“向上爬原理”。

定律啟示:員工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不合理的晉升機制將導致機構臃腫;

決定提拔誰要考察其是否能適應將來的職位而非僅僅是當前的表現;

不要把晉升當做最主要的激勵手段。

3、“金魚缸”效應:早一步監控,多一份保證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這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因為玻璃魚缸有很好的透明度,這就使得養魚者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都能對魚缸裡面的情況瞭若指掌,所有魚兒的活動,都盡收養魚者的眼底。

這就是著名的“金魚缸效應”。

而現實生活中,都存在著廣泛的灰色空間,比如開車的時候,我們就會存在著視角上的死角,企業管理也一樣,存在著很多的盲點。

定律啟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減少灰色空間;

強化監控措施,做到信任與監控的和諧;

防止權力過分集中,以“責任導向”強化授權效果;

強化自我約束機制,充分發揮個體的分散效應。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來源:motherlov.com

4、“刺蝟”法則:合理距離,和諧人際關係的法定兩隻困倦至極的刺蝟,因為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體溫又不至於被紮傷。

這就是有名的“刺蝟法則”。

人身上沒有刺,但人與人之間相處也要講究距離,距離太近或者太遠都不適合彼此的交往。

定律啟示:與人保持親近並非都是一件好事;

不遠不近的合作關係最利於工作;

不要過多干涉,除非涉及到業績的行為;

與人打交道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影響你一輩子的人生黃金定律

5、酒與污水定律:警惕破壞者

把一杯酒倒進一桶污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杯污水倒進一桶酒中,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這就是著名的“酒與污水定律”。

企業中往往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種現象幾乎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倖免。

如果你的企業中存在這樣一個爛蘋果,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將其清除,否則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定律啟示:有些破壞行為可能很小,但影響卻可能很大;

不要讓個別人的行為破壞整個團隊;

如果發現“雞肋”,則越早扔掉越好;

每一個元素都“強”才叫真強。

6、木桶原理:劣勢部分決定整體水準用幾塊長短不一的木板圍成一隻木桶,這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呢?

這與最長的木板,或木板的平均長度無關,它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是良莠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

組織水準。

定律啟示:劣勢部分往往成為成敗的決定因素;

關注優勢部分的時候更要多關注一下薄弱環節;

差距在所難免,但必須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發揮優勢的同時必須補齊劣勢,才能提高整體水準。

7、手錶定律:多不如精
如果你只有一塊手錶,你能很準確地知道現在的時間,而如果你同時拿著多塊手錶,你就不敢肯定了,因為每塊表的時間都不同,你反而失去了對手錶指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告訴我們對同一件事情不能同時採取兩種不同的方法,對於一個人不能同時有多種不同的要求等。

如果你手中有很多手錶,除了保留其中最好的一塊,其他的都應該扔掉,保留下來的手錶也要盡可能的校準,使之成為你的標準。

定律啟示:兩種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會讓人手忙腳亂;

兩種不同的目標會讓人失去方向;

對同一個人不能有兩種不同要求;

目標一致,策略趨同者才能齊頭並進。

8、墨菲定律:做最壞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美國空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在研究中發現,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兩種或者以上的方法來實現,而其中有一種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而這一錯誤往往就會發生。

他的這一說法在後來得到廣泛流傳並被總結成墨菲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且可能引起更大的損失。

定律啟示:如果問題有可能發生,那它總會發生;

做任何事情都應當把好壞充分地考慮清楚;

不要抱有僥倖心理,那只會讓你付出更大的代價;

保持謹慎的樂觀是成功的應該具備的心態。

9、路徑依賴:鎖定的選擇很難改變
一旦你做出某種選擇,就會在以後的道路中對這一選擇進行不斷的自我強化。

這就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最早提出路徑依賴的是W·B·亞瑟,將這一理論揚名海內外的則是道格拉斯·諾思。

沿著既定的路徑,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個人的選擇都可能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迅速優化。

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導致停滯。

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就很難從中脫身。

定律啟示:正確的決策有助於你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

錯誤的路徑一量被鎖定,就很難從中脫身;

一旦發現錯誤,趁還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之前,就要及時更改;

做任何決定都不能輕率,要三思而後行。

10、奧卡姆剃刀:保持簡單高效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是英國人奧卡姆威廉的“思維經濟原則”,因為這一原則宣導的是“無情地剔除所有無用的累贅”,所以人們把它形象地稱為奧卡姆剃刀。

奧卡姆剃刀指出,許多所謂的現代文明成果實際都是有害無益的,而人們正在被自己製造的麻煩壓垮,簡化是這一法則的核心。

定律啟示:別被自己製造的麻煩壓垮;

複雜和煩瑣直接導致效率的低下;

所有的累贅都必須剔除;

速度制勝,你必須保持簡單高效。

來源:motherlov.com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