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職場能量
  3. 人際關係

自信,是這樣煉成的!

  • 可愛在那邊

  • 09-17

關於如何培養自信,很多的書中都有介紹各種理論。但自信是怎樣煉成的,用案例最有說服力,這里有幾個小案例供大家分享。

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1984年,現中國科技部部長、當時還是同濟大學力學系研究生的萬鋼,登上了前往德國的飛機。在德國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勞斯塔爾大學的外辦,了解學習計劃的安排。當時,外辦的老師提出,作為外國留學生,首先必須參加PNDS考試(德語入學考試)。考試半年舉行一次,他必須等到秋季參加考試通過後才能開始他的博士學業。萬鋼當場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語這麼好,為什麼一定要考試?一定要等這麼久才開始正式的學習?

外辦的老師表示懷疑,來該校就讀的留學生不知道有多少,還從來沒人敢說自己德語好到不需要考試的地步。但經過萬鋼用德語毫不妥協的“攻關”之後,外辦老師最後隻能表態:“如果你真覺得不需要考試,那去跟幾個教授談談,看看是否可以免試。”

後來,萬鋼就和外辦指定的幾個教授聊了整整一個小時,用德語回答各種問題,接受各種語言測試,最終讓教授們心服口服——同意免試。萬鋼也因此成了克勞斯塔爾大學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參加PNDS考試而直接入學的外國留學生。他自己總結說:在該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於自信,不過分謙虛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曆,一旦認定某件事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就算盡力而為,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為你戴上了心理的鐐銬,拒絕了超常的努力,所以也拒絕了奇跡的發生。而你相信自己在擅長和具有優勢的方向上的努力,並堅持行動,雖然不一定能夠迎來轉機,但奇跡發生的可能性肯定會大大增加。

潘傑客初到美國為什麼會被看不起?

北京華商會監事潘傑客的人生事業非常開放,他做過國家建設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過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還創業當過老板,也做過職業經理人。但是他初到美國時,卻被身邊的同學所看不起。

潘傑客剛去美國時,住在美國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賴父母。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再習以為常不過了。但是,潘傑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補習外語時,卻發現周圍的同學都看不起他,並且孤立他。

“我特別驕傲地跟人說我父親是康奈爾大學畢業的,英文特別好,我還說我父親教我英文。結果這些同學對我不屑一顧,說我們也英語不行,可我們一樣能打工,然後到夜校讀書,你竟然還有優越感?你都是靠別人啊!”

最後,潘傑客不得不改變自己:“我在家里住了三個月就搬出來,住在紐約的地下室,因為地下室便宜,並且還在快餐店送外賣養活自己。我覺得,如果我再要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幫助,是一種恥辱,因為美國的文化是18歲就開始靠自己,我那時30歲了,所以我必須靠自己。”

這樣來看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們淡化家庭之間互相依附的關系,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個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觀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實際上也就尊重了孩子的基本權益,並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價值觀。

自立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強調自主,不成為他人的附屬物。獨立也不意味著排他性或者封閉性,不去學習和借鑒成功者,隻是強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克服消極浮躁的心態

前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敏曾回憶道,1973年,他被派到廣西南寧第四中學當數學老師。他高中都沒有畢業,但他必須去給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學生上課。有人這樣問他:“你在講台上如何能夠自信?”

湯敏的回答是:克製情緒,保持樂觀,然後自學。他經常是“上周自己剛自學完,這周就要給學生上課”。

1977年10月恢複高考,廣西考區對考生的年齡限製是25歲,湯敏已經24歲了。他很想參加高考,可有三個原因在向他說“NO”:第一,沒有把握,除了數學自學過外,英語、物理、化學都沒學過;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為他已經有份穩定的教師工作,普通師範大學畢業也不過當一個中學老師;第三,面子問題,和學生一起考試,“壓力很大,如果考不過學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丟臉”。

人要做成什麼事,就不能有那麼多的疑慮,人生難免有些尷尬,關鍵在於保持心態的良好和積極,湯敏這樣認為。最後,他參加了考試,並且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及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最常見的心態問題有兩種,一是眼高手低;二是有些自卑,不敢爭取機會。

年輕人在找工作之前,應該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包括學曆、專業、年齡、籍貫、學習、工作、興趣、理想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進行恰當定位,這樣心態的積極才有落點和杠杆。
 

如何培養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堅定自己的自信,在對200多位成功人士調研的基礎上,我歸納出如下建議:

1、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

2、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樹立必勝的信念;

3、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

4、學會寬容該寬容的人包括自己的過失,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

5、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

6、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敢於放棄也是一種冒險

美國凱雷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何欣曾提到過自己一次沒有“敢於放棄”的經曆。2001年,何欣從INTEL投資部加盟凱雷投資集團擔任亞太投資部副總裁。年底,他接觸一個韓國“下一代OLED”的有機顯示屏項目。何欣看上了這個團隊的技術能力和OLED的市場潛力,但這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早期項目,“我們開始看這個項目時,隻有專利和圖紙。”

第一輪融資,凱雷投入500萬美元。隨後問題來了:“OLED技術的實現,需要周邊配套技術。”技術發明人是個姓金的博士,而金博士團隊隻有產品研發能力和生產流程的設計,沒有生產技術設備的製造能力。凱雷和其他VC第二輪於是又投入1500萬美元,可問題又來了,原材料價格上升,公司需要降低生產成本等等。凱雷再次聯合眾多VC進行了第三輪融資。

第三次投資之後,問題還是不斷。這時,金博士說:“我想辭職。”何欣了解到作為發起人的金博士還有另外一個公司,他的心已經不在這兒了。“在凱雷的帶動下有三輪融資,最後項目融資總額接近1億美元。但第四輪時,我決定不投了。我對團隊很失望。”

最後的損失當然很大。凱雷的亞太基金負責人祖文萃評價說:第一筆投資沒有問題,經過8個月的調研,事先的風險都想過。錯就錯在第三筆投資不應該再追加,出現這麼多的問題,說明團隊的執行力不行。不能一錯再錯了,這時放棄也是值得去冒險的行為。

我們有膽略去冒險,其實就意味著把冒險當作一門戰略藝術。我歸納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經驗教訓,希望能為年輕人作些參考:

1、首先要確立可以專注的核心目標。冒險不是無頭蒼蠅一般亂飛亂闖,或者飛蛾撲火一般莽撞,千萬不要異想天開,沒有企業能夠什麼都做得好。

2、評估風險。行動前要明確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範圍,有時不可不做最壞的估算,不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大收益卻沒有風險的好事,天上不會掉餡餅。

3、不要拒絕盟友,也切勿替別人去冒險,替別人冒險通常不是件吃力就能討好的事。

4、製定合適的行動計劃。不要懷著試試看的心態在重要的事上冒險。如果是為了失敗而行動,那又是何苦呢?最可怕的事永遠是你既不全力去爭取成功,又繼續投入精力和成本。

5、注意隨機應變。勇敢不是沒有恐懼和擔心,問題也絕不會忽視你,到頭來你仍然要逐一解決,因此,應該選擇最有利的時機做最有利的事。

劉江南立足阿爾卡特公司的“非常道”策劃

阿爾卡特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劉江南剛進公司時,他發現公司里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像機器一樣定期把自己的工作和業績變成表格上的數字,逐級上報直至變成公司的報表。而公司的幾個核心人物再根據這些數字,把好的分出來拿到市場上去賣了。而他來公司快一個月了,“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麼。參加了幾次公司的業務會,滿篇的專有名詞,弄得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我甚至懷疑,阿爾卡特是否找錯人了。”

劉江南認為“在這樣的公司里,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曾找到公司總裁,但是“總裁說他很忙,顧不上細想我的事……”劉江南意識到,“自己不是這個專業出身,在這樣技術很強的公司里,能有什麼作為?”經過思考,劉江南認為“要以非常態的作為使自己進入常態”,就必須策劃一件“公司上下都認為不可能的大事”。

劉江南的計劃就是讓中國的國家主席會見公司的最高領導——這是一個“乍看起來有點像鋌而走險,但仔細想想實際上是一項風險極小而獲利極高的策劃”。後來,當CCTV播放中共國家主席接見阿爾卡特公司董事長的新聞時,劉江南一下子受到了公司高層的認可。

許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動策劃,或者缺乏有效的策劃,因此總是被命運和生活所奴役,不能自主人生。

缺少策劃者多半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為自己而是為現實生活主控的人,也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隨波逐流混日子的人。當然,我們也不會知道他能做出什麼來!分享出去吧!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