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職場能量
  3. 職場法則

職場中下有抱怨,上必有埋怨

  • alphago

  • 04-22
好的語言,一語點醒夢中人。此文的標題就是如此。這句話提供了一個管理鏡像:下面有抱怨,上面必有埋怨;或者反過來說,上面有埋怨,下面必有抱怨。 管理鏡像,就是看到別人,就等於看到了自己,是檢視自我的一條線索。當然,這只是病症,不是病因。舉個例子。我在一家企業任總經理時,銷售部門找我反映營銷副總的問題,說銷售部門的人情緒很大。我瞭解後發現原來是幹得差的那部分人情緒很大,這正是我想要說的。優秀員工有情緒,真才是問題。周星馳春節剛上映的【西遊伏妖篇】這部電影,與其說是一部降妖伏魔片,還不如說是一部職場關係勵志片。唐僧成天罵悟空是“臭猴子”,看不慣悟空,對悟空多有埋怨;而悟空則成天想的是如何幹掉唐僧,看不順眼唐僧,對唐僧多有抱怨。師傅有埋怨卻不知徒弟有抱怨,徒弟有抱怨卻不知師傅有埋怨,直到師徒意識到彼此的抱怨和埋怨,雙方才化干戈為玉帛,齊心協力,走向了降妖的正道!這與職場何其的相似, 領導自以為是,對員工而言未必是是; 員工自以為是,對領導而言也未必是是,在你抱怨的時候,要想想領導是否有埋怨; 在你埋怨的時候,要想想員工是否有抱怨。在企業裡面,我們時常會聽到下面的人對領導有抱怨:領導的態度不好啦,領導的方法不對啦,領導的想法不切實際啦、領導的人品有問題啦、領導的境界不高啦。這種現象在很多企業都普遍存在,抱怨的人都把問題推給了領導,自己好像很無辜,自己好像很委屈、自己好像很氣憤,自己好像沒有任何問題。 而實際上當我們對領導有抱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知道領導必有埋怨:下面的人能力不行啦、下面的人執行力不夠啊,下面的人態度不端正啦,下面的人格局不高啊、下面的人思想落後啊等等。 當我們領導自己有埋怨的時候,也一定要清楚下面的人可能有抱怨,問題不一定都是在下面,很多時候。上面才是產生問題的原因所在,領導們很容易以自己的標準和水平來衡量下屬的標準和水平,我們怎麼樣啦,我們當初如何啦,我幾天就幹好啦。 三國時,曹操有個著名的謀士叫婁圭,年輕的時候,就和曹操是哥們,婁圭跟隨曹操平定袁紹,征討劉表,討伐馬超,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比較知名的就是曹操在攻打馬超時,用土沙壘砌的牆很快就倒了,婁圭獻計:用土沙築牆,然後灌水,水結成冰,牆就像鐵石一樣堅硬。 曹操經常感歎說:“我的計謀不如婁兄啊!”也時常自嘲:“婁兄財富比我多,但權勢不如我也。”有一次,婁圭看見曹操外出,身邊的人感歎曹操的權勢,婁圭對身邊的人說道:父子都這樣,看上去很開心嗎!接著又說:人生在世,事情要自己做到,怎麼能光看別人呢!後來曹操聽說了這件事,認為婁圭有怨言,然後把婁圭殺了。 一句話掉了腦袋,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很多的,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有怨言的時候,另外一個人也可能對這個人有意見。在企業諮詢過程中,我們也是經常這邊聽了領導對員工的埋怨,馬上又聽員工對領導的抱怨,上級埋怨下級、下級對上級可能有抱怨。從我17年的企業臨床諮詢服務經驗來看,抱怨、埋怨的結果往往都非常不好,埋怨、抱怨是雙方分開的導火索,是工作激情的滅火器,是工作效率的絆腳石,嚴重的最後都分道揚鑣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埋怨孩子,孩子可能對家長有抱怨,我們不能只想孩子不聽話,要想自己的方法有沒有問題,老婆埋怨老公、老公也可能對老婆抱怨,我們不能只想老公不疼我,要想我有沒有關心老公;有朋友埋怨朋友,朋友也可能對朋友有抱怨,我們不能只想朋友對我怎麼樣,也要想想我對朋友怎麼樣。 抱怨、埋怨是敗德之行、喪志之始、結冤之源、企業之毒。 其實,企業中存在的抱怨,很多時候不是個人的品行問題,也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而是企業沒有建立起消除抱怨、埋怨的機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理念不同步、結構不匹配、方法不到位。很多時候抱怨的產生很多時候,是雙方理念的不一致,比如領導的理念沒有宣傳到位或者根本沒有得到員工的認同。 好的領導想到的不是現在怎麼樣,而是未來怎麼樣,今天對領導不重要,明天對領導才重要,領導一般都是活在明天的,而公司員工大多是活在現在、活在當下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領導在想東,員工有可能在想西,領導在想做大,員工有可能在想做強,領導在想做投資,員工有可能在想分錢。由於所處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導致雙方的格局、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跟著領導的思路走,不能同領導的思維同頻同軌道,從而產生雙方理念的不同步,導致雙方的不認可,從而導致雙方產生抱怨、埋怨。要想消除抱怨、埋怨,首先領導要將自己的理念宣傳到位。好的理念,要天天講,時時提,要講到員工的心裡去,要提到員工的腦裡去,不能今天提了一個理念,明天又來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沒搞懂,那個理念又上場。另一方面,員工也要多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見識,站在領導的角度思考,消化吸收領導的意圖,與領導的理念同步同頻通軌道。很多公司戰略寫在牆上、理念掛在口上,就是無法落實下去,執行下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缺乏與戰略、理念相匹配的組織結構體系;缺乏與戰略、理念相匹配的績效機制。隨便一個人都可能提出一個理念,但要想這種理念得到落實,就必須建立和優化與理念相匹配的組織結構和機制。比如很多公司提出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但公司的組織結構體系還是本位主義、自我至上,沒有客戶服務的組織創新、沒有客戶滿意的評估體系。又比如有的公司提出了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卻沒有創新的人才、沒有創新的機制、沒有創新的組織。 再好的理念如果沒有與組織結構體系相融合,沒有與績效機制相結合,就猶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還不如沒有這個理念,因為有了這個理念,可能讓企業產生痛苦,想起來很好,就是做不到,就好比皇宮裡的太監心裡很想,身體卻不行。理念有了,結構有了,接下來就是研究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同樣一個問題,可能有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同樣一個方法,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方法往往來自於一線,來自於市場、來自于客戶,來自于實踐、來自於不斷試錯。 華為任正非先生提出:“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策”、“所有的人都要到一線去”,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方法不在辦公室、方法在市場一線;方法不在自己的大腦裡,方法在客戶的大腦裡。如果理念、結構是上面的問題,那麼方法就是下面的問題,上面要為下面解決理念、結構的問題、下面要為上面解決方法的問題。上面沒有了埋怨,下面也就少了抱怨,下面沒有了抱怨,上面也就少了埋怨。 願天下無怨! 願企業無怨! 願家庭無怨! 願朋友無怨!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