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不想總吵架,一定要糾正這三點,婆媳必看!

  • alphago

  • 09-18

做了媽媽常常充滿怒氣和怨氣,很多中國媽媽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 每當孩子三病兩痛,媽媽都會心疼不已,恨不得替孩子生病。媽媽們會告訴自己,等他病好了決不再跟他發脾氣,只要他健健康康就行。

然而,等孩子病一好,事一多,這些決心立馬拋到九霄雲外。該生氣繼續生氣,該吼叫照樣吼叫。媽媽們可以為孩子去死,卻改變不了發脾氣。

為什麼中國媽媽滿腹怒氣和怨氣?

原因有三:婆婆越位,丈夫缺位,自己錯位。

婆婆越位

前一陣子,同學聚會。一個閨蜜抱怨,原本溫馨和諧的小家庭,自從婆婆進駐後,逐漸變得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一會嫌我不做飯,一會嫌我沒拖地;我帶女兒去英語培訓機構試聽兩節課,她強烈反對;趁商場做活動買了幾件衣服,她又說你衣櫃裡好多衣服都沒見你穿……各種橫挑鼻子豎挑眼!」

「我把不爽說給老公聽,他卻說我小肚雞腸,甚至指責我對婆婆的態度和對我媽完全不一樣!我這麼樂觀豁達的小公舉,活生生被逼成了河東獅!」

這番話引起了女同學們的強烈共鳴,同學聚會瞬間變成了吐槽婆婆大會。另一個女同學說:「我老公有戀母情節,我婆婆有戀子情結,感覺他們才是夫妻,我在我家像個做客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只是那笑聲中,有說不盡的心酸和無奈。

幸福的家庭,核心通常是丈夫和妻子,次級是子女,再次是雙方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

家庭不睦的最常見原因,就是婆婆越位。沒有界限感的婆婆,巨嬰癌細胞擴散的丈夫,一個家庭只要有這兩種人,必然一團漿糊。

我相信每一個婆婆的每一次越位都沒有惡意,都是為了兒孫好。只是婆媳之間的人生觀念、生活習慣、教育方式存在巨大鴻溝,意見分歧成為常態。

這時候,丈夫如果不是雙面膠,而是攪屎棍,那本就烏雲陣陣的家庭必將狂風大作、電閃雷鳴。

丈夫缺位

有一類男人在老婆面前當起了「隱帝」,動不動就「嫌」妻「涼」母玩消失。不管是應酬還是娛樂,或者跟三五朋友喝酒打牌,反正隔三差五總有下班不回家的理由。好不容易回到家,表情冷漠,話語冷淡,一副不理不睬的態度。

不合格的丈夫,通常也是不稱職的父親。

很多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飯就是躺。幫孩子洗澡的是媽,輔導孩子功課的是媽,帶孩子看病的是媽,媽媽自己生病了,還要拖著病體給孩子做飯。

媽生媽養,爹雖生猶死。

中國媽媽已經走向社會,而中國爸爸卻沒有回歸家庭。社會需要媽媽做職場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媽媽做全職太太。對女性而言,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艱難時代!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自己錯位

婆婆越位、丈夫缺位的直接後果,就是媽媽自身的錯位!

家庭的不和諧,婚姻的不穩定,使媽媽們對家庭的依賴、對丈夫的依賴減弱。此消彼長,於是媽媽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媽媽,不可避免會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從而不自覺地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

一次小學作文公開課,老師讓學生們用詞彙形容母愛的感覺,有的說「溫暖」,有的說「踏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不少孩子說「令人窒息」。

關愛太過,就成了束縛。任何一個孩子都受不了父母像個攝像頭一樣時時刻刻盯著自己。當媽媽的眼裡只有孩子時,緊盯的目光會讓孩子覺得如芒在背。

媽媽成為了母親,卻失去了自己。

一個媽媽,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擁有自我意識的「人」,然後才是一位「媽媽」。找到了自我認同感,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

有自己的事業或興趣的媽媽,擁有事業的成就感和自信的光環,積蓄足夠的能量,才能夠抵禦生活的種種暴擊。

臺灣心靈作家黃淑文說:「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範,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

媽媽幸福了,孩子就幸福。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路在何方

問題在於,媽媽何曾不想瀟灑做自己?

今年母親節前夕,學校給孩子佈置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很多孩子都能寫出媽媽的工作、性格和長相,可是興趣愛好這一項卻不會寫,孩子們都不知道媽媽愛好什麼,甚至有個孩子寫:我媽媽的愛好是做家務。

稚嫩的文字,一下戳痛當媽的心。

要知道,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身材火辣、舞姿撩人的女神;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腹有詩書、文筆優美的文學青年;媽媽在當媽媽以前,也曾是說走就走、足跡遍佈全球的旅遊達人……

可當媽媽以後,就變成了圍繞工作轉、灶台轉和孩子轉的「三圍女人」。

這與其說是媽媽的選擇,不如說是現實的逼迫。

媽媽做自己有一個重要前提——婆婆正位,丈夫歸位。

如果爸爸能把花在酒局、牌局、遊戲、手機上的時間,用來給媽媽們搭一把手,那麼媽媽們的怒氣和怨氣就能消散一大半。

各就各位

讓丈夫歸位,不能只靠妻子的呐喊。因為妻子的一聲聲呐喊,會被丈夫理解為一次次抱怨,其結果,只能造成夫妻之間更大的隔閡和仇視。

教育學者孫雲曉有一次打的,司機問他是什麼職業,他答:「研究兒童教育的。」沒想到司機一副惋惜的樣子:「咳,一個大老爺們,研究什麼兒童呀?那還不是女人的事兒?」

如果這個社會看不起奶爸,如果衡量一個男人成不成功,就看他錢多不多、官大不大,從來不看他夫妻關係是不是融洽,親子關係是不是密切,那麼嘴皮磨破了、喉嚨說幹了,男人也不會回家。

曾經,日本也像中國一樣,用經濟實力評價男人,「會賺錢的男人才是好爸爸」。很多日本男人下了班不敢回家,因為下班就回家會被老婆看不起,說明你沒交際、沒本事。他們會去居酒屋喝幾杯、侃大山,然後醉醺醺地回家,這樣老婆會覺得他很能幹。

今天風氣完全變了,奶爸在日本成為新寵,參與家務的男人備受歡迎。

日本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這緣於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大力宣導。日本政府洞察到「父教缺失」對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鼓勵爸爸參與家庭事務,宣揚「育兒的男人很棒」,「做家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概而言之,一個幸福的家庭,必須是一個邊界清晰、職責分明的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孩子是孩子,公婆是公婆,各自幹好分內的事,絕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

關係簡單了,問題就少了。

文章部分内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