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人生格言
  3. 經典句子

你只差這三步,就可以改掉壞習慣!

  • 愛堅強

  • 09-22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壞習慣無知無覺,這很正常。人類心理就像定向的追光:盯著自己的好處和別人的壞處。
 

別人怎麼想你其實很重要

我們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總是眼睛雪亮,而他們自己卻埋在鼓里。同樣地,我們的朋友、家人和同事更能找出我們的不足之處。同時,我們會自動忽略自己的不足,這也是人之常情。一般來說,我們更在意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別人怎麼看我們。

然而,科學研究顯示,別人的看法還是有點兒分量的。

尤其是事關我們行為的時候,比起自我評價,其他人對我們的印象對我們的未來有更準確的預測力。

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決定都很大程度取決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從是否接受一個工作到跟誰約會或結婚。所以,實際上,就算你把自己看成一朵花,如果別人覺得你是豆腐渣,那你多半就是豆腐渣。

當然還有相反的情況,就是別人比你自己更喜歡你,這比上一種情況好多了;這兩種情況的不同相當於專製霸道的領導和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完美主義者之間的區別。

沒什麼比糟糕的反饋更好的了

知道了上述的真相,你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從別人那里得到坦誠的批評性的反饋對你找出自己的壞習慣和行為至關重要了。換言之,你真正需要的是負面的反饋——那種讓你對自己的表現或行為感覺不良好的反饋,因為這顯示出你還不行。

知易行難。我們當然更願意聽到讚美而不是諫言——我們會向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求讚——甚至當我們沒有求讚的時候,其他人通常也不願意提供建設性的批評意見(這是我們任由文明禮貌統治世界的代價之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為別人創造批評我們的便利條件。例如,不要問別人“你覺得行不行?”,要問他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或者“你覺得我們還有哪里做得不夠好?”,還有就是,不要去問那些你已經知道會為你無條件點讚的人的意見,而是去找那些挑剔甚至跟你無關的人的意見。

樣本量很重要,同樣,你也要盡量從更多的人那里尋求反饋。找十個跟你共事的人(包括你的同事、老板,以及你的直接下屬,如果你是管理者的話)請他們列出兩個你最壞的工作習慣或管理方式。然後,收集他們的答案,找出最突出的缺陷。

聽起來很毒舌?讓我們換個雞湯點兒的說法。

我試圖把工作做得更好,成就更多,因此,我向若干人求助,希望他們能夠向我指出我可以在哪兩個方面提升自己。你覺得我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哪些行為是我不應當做的或者哪些是我應當著手做的?

這樣的表述產生距離感——這意味著既能夠保護你的玻璃心,又能讓提意見的人不那麼有壓力,因為,這一切都是針對你那些需要改善的行為的,簡而言之,對事不對人。

認真地追求改變

當然,找到了問題並不意味著它們就被解決了。許多人對自己的缺點心知肚明,卻無法(或者說不願意)改正。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因為他們缺乏改正缺點的動機——這是人性。人們長時間養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習慣是天生的自然的偏好的產物,按習慣行事輕而易舉。你可以將之視為是心理慣性的進化產物。

然而,雖然打破一種習慣比養成習慣更難,但這卻不是不可能的。秘訣就是要有改變的決心。除非你有強烈的改變的願望,不然你就無法承受改變帶來的麻煩和困難。你只會沉溺於一種負罪感,類似於我們因為對某些事情不上心所以拖拉著不去做的那種感覺。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那麼想要改變,即使他們以為自己是。

他們也許希望得到改變帶來的好處,但卻不想經曆改變本身。正如Saatchi & Saatchi前任創意總監保羅.阿爾登(Paul Arden)寫道的那樣:我們一般不把“想”當真,“我想意味著:如果我想得足夠強烈,那麼我就會得到它。得到你想要的意味著你需要做一些使你能夠心想事成的決定。”

如果你對自己的目標足夠認真,你就會開始行動,向目標進軍。所以,只要你是真的想,那麼你自然而然就會付出努力,持之以恒,特別是當你不試圖一次改變太多壞習慣而且你要達成的目標行為是具體的、可量化的。

例如,不要泛泛地要求自己變得更“友善”,而是要要求自己每天最少讚美別人三次,或者保證自己每天跟別人吐槽的次數不超過一次。這樣,你就有一個清晰的行為和可量化的目標。同樣的,與其要求自己“更有條理”,不如考慮每天開始工作前,花半小時按重要程度高低列一張任務清單,然後在結束工作前的半小時里,總結自己的完成情況。

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改正壞習慣公式,尤其是那些不為你所知的壞習慣;但是,如果你能夠專注細致地監控具體的目標和行為,你是可以取得進展的。

而且,最終的進展如何還是要通過他人的反饋來測量。如果你從那些一開始對你提出建設性批評意見的人那里得到肯定,那麼恭喜你上路了。很快,你的自我認知就會開始跟他們對你的看法吻合了。

這篇真的說得太好了,對吧?別忘了分享給親朋好友們看看!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