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人生感悟

最漂亮的勝利,是與自己握手言和

  • alphago

  • 05-25

1.

我常常會收到讀者朋友發來這樣的問題:韓大爺,我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我該怎麼辦?

那個“什麼什麼”,可以填充進任何詞彙,排名最高的三項分別是:敏感、內向和自卑。

於是,問題就來了:我是一個敏感的人,我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自卑的人,我該怎麼辦?

由於我很多文字都是根據讀者面對的問題所寫的,所以基本上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於是你也看到了我關於以上這三個問題,寫了很多篇。

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我多多少少意識到好像哪裡不對勁,又一時想不通透,便繼續繞著圈跑,不停地提供建議:《別讓敏感拖垮了你》《我不關心你說什麼,我在乎你怎麼說》《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記住這幾條》等等等等。

雖然這些建議被大家熱捧,覺得簡單又有效,但我總是覺得缺了點什麼,還一直找不著。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去吃飯,點菜的時候他擰著眉頭,十分焦慮地問我:糟了糟了,我最近不能吃油膩辛辣,這可怎麼辦。

我當時脫口而出:這有什麼怎麼辦的呢?不能吃油膩辛辣,那就不點唄,旁邊不是還有清淡的嗎,咱們就吃清淡的不就行了嗎。

他嘴一點點咧開笑:啊,哈哈,對啊對啊,這也不算個事兒啊。

我說是啊,然後滿腦子都浮現出了那幾個問題:

我是一個敏感的、內向的、自卑的人,我該怎麼辦。

恍然大悟:很多事物都是中性的,是特點而非缺陷,如果嚴重影響到了某個生活方面,那就對症下藥即可。

但在日常,完全不必緊張,它們僅僅是岔開在眼前的幾個路口,誠然,很多人選擇了這邊,但你仍然可以選擇那邊,殊途同歸,然後下個路口見。

2.

敏感、內向、自卑這些性格特質,越來越被今天的人們視為精神上的闌尾,恨不得割之後快。

在通往“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仿佛人手一本《成功寶典》,第一頁就寫著欲練此功,必先……必先割捨掉內向自卑與敏感。

然而一方面不現實:一枚硬幣永遠都有兩個面,吃西瓜也不能口口都咬中間。

另一方面沒必要:今天為了這件事抹去這個,明天為了那件事再抹去那個,最終你的畫布上什麼都留不下,只剩下照相機都能做到的,極度逼真,卻也極度蒼白的一片。

我曾經試想過這樣的景象:現在人人都在鼓吹高情商,每個人提起什麼優秀人的標準,都能列出個一二三。那麼有一天,假使地球上兩百多個國家幾十億人類全被這些條框洗腦,大家都活成了統一的且同一的,所謂的“優秀的自己”,這個世界真的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嗎?

說實話,我並不是很有興趣留在這樣的“人間”,一想起兩個人碰面就會拿出高情商手冊第五章第六節的得體方式微笑打招呼與寒暄,我的肝臟就有點發顫。

3.

很多人對當下的自我蠻嫌棄,究其原因,倒不是說這種特質真的給他們帶來的哪些實際的困擾與問題。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數量足夠多到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同伴。

注意,我們講的是自我,自我相對於本我而言,是極具社會屬性的存在。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如果在社會關係上你發覺自己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落了單,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自己出了毛病,因為人的一個終極需求就是“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的一大半來源就是社會環境給你的正回饋。

這時有意思的現象就發生了:當一個強力的聲源向社會環境發佈了一種“標準”時,原本對這種標準就很認同的人會更加理直氣壯地附和,哪怕他們占少數,但由於響度夠大,也足以構成正向迴圈。

與此同時,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雖然量上佔優勢,但他們敢怒不敢言或不屑言,這就造成了一種誤會:讓理直氣壯的人更加理直氣壯地鼓吹那個標準,讓沉默反對的人以為自己的確是少數的異類,繼續陷入沉默的螺旋。

如此循環往復,你慢慢會看到:仿佛這世界就“應該”是那一種樣子,仿佛做人處事就“理應”向那種標準靠攏。如果我違背了,那麼我“好像”就成了少數派,少數服從多數,糟糕!我出問題了,我有毛病了。

於是,你再看看這三個問題吧: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敏感的人,我該怎麼辦?”

“我是一個自卑的人,我該怎麼辦?”

正因為一個個“內向、敏感、自卑”的生命個體,他們的性格特點本身就決定了他們註定不會站出來高喊:這些都沒什麼,這些都很正常嘛!這才導致那些“外向、鈍感、自信甚至自負”的生命個體的聲音永遠被無限推崇與放大,於是你才在腦海中確定了這樣的思想:

我們都應該成為那樣的人,我們都應該往東而不是往西看。

4.

讀到這裡,聰明的你會發現我寫這篇的意圖愈發明顯:

是的,我想稍稍做這樣一次嘗試,嘗試著為自卑、敏感、內向的人背一次書,代一代言。

先來說敏感:敏感是一個中性詞彙,無關優缺點。缺點被那撥人指摘的夠乾淨了,本身敏感的這撥人也肯定能體會到它有多坑爹,一個敏感的人,受到的傷害幾乎都是成倍的。

但別著急,敏感有其好的一面,首先他們對世界的體察也是雙倍的,他們能夠在有限的一生裡活出第二生甚至是第三五生來,從生命體驗值來講,可以說不虧穩賺。

另外,真的請你珍惜身邊那些看起來敏感的人,他們並非小心眼,只是更在乎你們的看法,由於過於在乎,導致一些問題上會展現出你不太能接受的一面,但注意,在與此相對的另一些問題上,他們會讓你深刻地感受到成倍的善意與溫暖。

再來說內向,內向同樣是一個中性詞彙,內向應該反過來定義,叫“向內”。有些人可能表現得不善言辭,不會聊天,或者跟一群人有話說跟單個人沒話聊,這些統統與他和你的親密度無關。只是他們的性格特質是“向內求”的,講究“心裡有數”就好,更務實一點。

內向同樣不阻礙你的個人發展,權威統計結果顯示:世界牛叉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多半都具備著外向、開朗、有挑戰性喜好競爭等人格特質,但把目光抬升到Boss級別,基本都是內向的人。他們喜歡扮豬吃老虎,你儘管滔滔不絕地逼逼叨,他們不說話,就看看。

最後,我們來聊聊自卑。自卑這個詞是自信的伴生詞,兩者缺了一個另一個的定義就立不起來,如果缺少實打實的自信概念,那麼自卑這事自然也就煙消雲散。

那麼好,接下來可以完全放心了,因為:絕對意義上的自信,真的是不存在的。

從微觀上看,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個完整自信的人,他們即便再自信,也僅僅自信於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

而且,每個人的自信後面都有一個托架,人們的自信都靠某樣自己以為別人很看重的東西支撐著。所以摧毀一個人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對他在乎的東西你表現出不care.

從宏觀上看,財富、權力及社會地位與名聲都是不夠穩定的存在,你今天以它們為原材料構建起的“看起來很自信”,明天又會因為它們的流轉而被打回原形,活得狼狽不堪。

所以我建議不論是自卑還是自信的人都常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現在手上,身上以及周圍所有擁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甚至是如果地球上只剩我一人佇立在蒼茫的天地環宇間,我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站立,那個時候我會對自己怎麼看?

你的答案,就是真正值得你倚靠的,自信的根源。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心知渺滄海之一粟的巴斯卡,說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時,是多麼的驕傲。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一粒塵埃都有底氣存在,真正的自信是敬畏的微笑,篤定且毅然。

不必再去糾結自己是個什麼顏色的煙火,然後抓著頭發問自己怎麼辦。

因為有一天,洞房花燭夜,一對新人即將滾床單,那姑娘唯唯諾諾地坦白道:其實,我並沒有那麼開朗。

小夥子會說:巧了,我的外向也是裝出來的。

姑娘又說:其實,我這人挺自卑。

小夥子會說:很好,我對自己也這麼看。

姑娘眼裡閃著光:我還很敏感。

小夥子拍腿稱快:bingo!我也很敏感!

你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伴,如果還沒有,那就試著與自己握手言和吧,你就是你最好的伴。

相關文章

  • 相關關鍵字: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