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職場能量
  3. 職場法則

「職場坐標」已改變,你在哪個「象限」?事事都在變,你要變得更快才不會被淘汰!

  • Alma

  • 09-29

“以前,職場是一座山,人人的眼光都看著頂端。現在,地殼運動,山平了。”

有人在後台問了我一個問題:

寫文章能不能來點兒實際的,別談規劃,我就一小編,就和我說說怎麼升職加薪,讓自己更值錢?

其實這個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1

先說一個案例——你前段時間一定聽說過天價學區過道——北京有這麼一個過道,炒到了150萬,因為中介號稱該過道有學區資格。

其實這不是個新現象——以前買房子,別人都告訴你——這是“朝陽區”“三環以里”“中心城區”的“傳世珍寶”;但今天你看一個樓盤廣告,都是XX商圈,地鐵直達,學區房。

什麼意思?

是房地產價值坐標改變了——“商圈”代替人為劃定的“行政區”,靠近三環因為地鐵的出現,時間距離替代了空間距離;而新的價值如“學區”比”小區環境”對某些人更重要——一旦一個系統的價值坐標發生變化,整個樓盤定價都會重新發生變化。天價學區過道就是來自於這種變化的極端產物。

 

每次有價值坐標的變化,都有整個行業的巨變。

今天的職場,就在面臨同樣的價值坐標變化。

放在五年前,那個時候人們是這樣界定自己的:行業+企業+職位。

比如說,“我在通信行業華為做經理”;或者“我在教育行業新東方做老師”,基本你的身價就差不多了。

所以那個時候,職場增值的玩法特別簡單——你先選好一個行業,然後努力進入這個行業最好的企業,然後從低職位開始卯足勁兒往上爬。

做了幾年,你翅膀硬了,如果組織內能升,你就繼續升。如果不讓,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職位,積累更高能力和視野。

多年以後,你成為某一個行業的資深人士——你也可以僅憑你的資源,和年輕人 PK。這是傳統套路。

 

但這個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行業變化得實在太快了,隨之企業也如雨後春筍——互聯網的概念熱度還未消,VR、人工智能、物聯網……基本上你每天都能聽到新概念、新行業、新企業以及新職位。

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中關村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1個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個行業或者公司中高層,結果行業整個沒了。
 

在這種環境中,用行職企定位也逐漸失效——

1.老行業不吃香,新行業又都處於跑馬期,誰也不知道誰好;除了傳統行業+名企還有一定說服力,新型行業的每個你沒聽過的企業都有一個奇好看、巨國際的公眾號——這些公眾號和 APP後面,有些蘊藏著估值幾十個億的企業,有些就是一個人閑著沒事自己做的。

2.以前別人還會追問,公司有多大?多少人?但你會逐漸被隻有十多個人估值百億的公司刷了幾次認知以後認識到,規模也和牛逼程度無關。

3.職位更加不可信——所有公司都有一套 CXO的班子,當我們進入大堂里的都叫經理、銷售都叫顧問、而廚子都叫營養師的時代……職位系統完全亂了。

為了規避風險,理財規劃會建議大家做投資組合,同樣道理,隨著行職業體系在跨界+互聯網化中慢慢消解,優秀的人才也會開始思考“工作組合”:「多種技能」在「多個平台」的「多個圈子」

2

在這種新的價值坐標中,升職早已不等於升值。

我的一個小朋友在無人機市場做新媒體運營,還在旅遊攝影圈里組織高手拍攝,發動過社群——現在她準備換工作,她告訴我說:

“我以前負責市場和新媒體,我們公司是XX細分領域內前三。”

以這個角度下去,她的前途無非是要混到第一的公司去,或者干死自己頭兒。路會越走越窄——其實換個坐標,她完全有很多可能——她就可以對別人說我是:

“我在國內頂級的旅遊攝影圈子里”;

或者“我有搞旅遊社群的經驗”;

或是“我搞無人機推廣”。

這些定位每個擴展開來,都有無限可能。

而今天你們公司的做產品經理的小兄弟,他根本不太介意他是不是有機會成為你們公司的產品總監,他更在意做出一個小圈子內震驚四座的產品,然後機會就來了。

行業+企業+職位的老路,會像海澱區+XX街+XX小區的定價方式一樣消亡。

今天的職場人,他們在用這個公式重新定義自己:

圈子×能力×特色。

 

為什麼圈子放在第一個?因為他對於你的估值其實影響最大。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沒有因為廣告而買一個東西了?我大部分的購物都是源於朋友的推薦。因為產品過剩,信息爆炸,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費有各種圈子,旅遊玩家的圈子,高爾夫球的圈子,身心靈的圈子,潛水的圈子……消費正在圈子化。

職場也是一樣的啊。

在中高端招聘市場,近40%的職場人的招聘都是通過熟人轉介而成,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今天的職場,越往上越是個江湖。
 

朋友公司要招產品經理,通過獵頭找到一位騰訊的產品經理,但老板不夠滿意——騰訊的產品很厲害,但是騰訊產品也太多了,具體是什麼產品,做過些什麼?做得怎麼樣?他不是互聯網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來。

最後他的招聘過程是這樣的——發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進一個產品經理的群,認識了群主,通過群主推薦找到了合適的人。朋友-圈子意見領袖-朋友,這就是圈子的鏈接方式。

一位姐們 R是澳洲華人圈里很成功的理財規劃師,操盤過10億,她有一個本來讀會計專業→通過教孩子鋼琴→打入了澳洲的富人圈的故事。她的理財水平不算一流,但是見過就知道,她是個張羅圈子的高手,大家都信任她。

其實越是新出現、快速變化、缺乏明確標準的職業,圈子越重要,因為難以評估,所以主要靠人品——藝術、投資、金融、谘詢,電影、同傳、創業……你走近看,都是一個個的圈子。

你以前總以為,年薪100萬的圈子的最 LOW的人都比年薪10萬圈子里的人能力高,但是當你真正進入,你才會發現其實每個圈子里牛人的水平相若,爛人也是。真正區分他們的,不是能力,而是圈子的不同。

這叫不叫公平競爭?其實也挺公平的,因為混圈子也是一種能力。

圈子不僅僅是同行同業,我很多 HR朋友常常會想從新精英學員里招人,就是因為他們信任這個圈子。同行、同業、同事、同學、同居……這都是圈子。

4

能力!

當同一個圈子有很多人,靠什麼?靠能力。

這個不用多說了,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續的展現能力,輸出內容。逐漸大家會理解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強,你會比以前更強,如果弱——你也會迅速被不看好。

所以請注意,你不需要是行業內能力最好的,你隻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就行。

所以如果能力不是業內第一,你可以不斷縮小或者換圈子並成為其中某個細分第一,比如說“教育圈里最懂在線教學運營的人”,就比“運營高手”更是個有說服力的定位。
 

5

特色

當圈子和能力一定,你需要找到和放大自己“讓人討喜的特色”——嘴貧的再賤點兒,輕鬆的逗比點兒,嚴肅的極客點兒,屌絲的再雞血點兒;在這個情感消費升級的年代,最大的風險,是大家把你當個毫無特色的好工具。

當面目模糊的專業人士太多——人們就隻記得住有特色的人,並與其中認同的人互動。

所以。

醒!醒!吧!

別再整天想搞死你的老板,關注圈子、能力和特色讓你更值錢。


6

回到後台那個問題——

假如我就是一個微信小編,你有什麼招數提高自己身價?

第一是進入優質圈子。建議你從網絡和線下靠近那些業內身價比你高,比你優秀的人。而不是你公司接觸最多的人。

從身價來說,同事圈並不是最好的圈子。比如說應該參加業內的課程、參加各種牛人發起的聯盟,沒事和高手混個活動,用同學圈進入同行圈;進入自己產品的領域的圈子,進入同業圈;再大點兒,做好自己的號,形成粉絲圈。

第二是基於優勢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會對比周圍,發現自己的優劣勢——比如說標題起得好,有人對外合作做的好,有人則特別會搞定作者……抓住一點,做到極致。

第三是持續輸出自己的討喜的一面,以文字、行為、作品和任何方式。

以前,職場是一座山,人人的眼光都看著頂端,想著怎麼上去分一杯羹。

現在,地殼運動——

山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