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對於社交與獨處有過一段非常精闢的評論,他說:「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他還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流社會參加社交聚會需要把自己變得平庸。」
中學時期,我遇到一位語文老師——李鐵城老師,1981年他回到鄭州後,20年間我們沒有見過面,我有機會去鄭州出差,請鄭州的朋友幫我想辦法找到他,終於在鄭州見面了。20年後見到滿頭華發的老師,在一間極普通而簡單的書房裡,寫出了被譽為「五四」運動以來闡述人生問題最為精闢的驚世之作《新道德經》,用心血鑄成了《祭炎帝文》、《軒轅皇帝之碑》、《孔子之碑》等等流諸後人的傑作。正如老師所言:「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始終處在孤獨中,但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從鄭州回來,我一直沉浸在與老師的交談中,再看老師送的詩詞作品,回想老師對於物質生活的淡然,越發了解,品格與境界是由內心的思想而豐滿的。
當「無」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才會對「有」感到無上的滿足和感激,而「有」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不會對「無」產生不滿足感,也就決不會在內心湧動對於「無」的感激之情。我想,李老師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才會滿足於書齋,滿足於撰寫碑文,滿足於做曆史與未來的對話的橋梁,也正因為此,李老師才瀟灑的說「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
很多人也許都無法達到這樣的心境,無法忍受這樣的簡單生活,然而我相信很多人會對這樣心境,這樣的簡單生活心存嚮往,我們之所以嚮往,究其原因是:因為簡單可以豐富,這樣豐富是富足的思想,是富足的人生。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丟失了理想,如何苦尋也找它不出。時代需要英雄,然而我們不知道英雄的標準,美與醜、對與錯的界限在信仰中的判斷也日趨模糊。
讓孔子現在來問誌,不知諸子會如何應對,或許根本給不出答案。有一個朋友被問及誌向時,他說:「我要掙很多很多的錢。」又被問:「有了這麼多錢,你又為著什麼呢?要去做什麼呢?」他說:「有了很多錢,我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呀!起碼不為它傷腦筋。而且,不要問這麼多為什麼好不好,這是哲學家該想的。」
如何認識錢,祖先的財富觀是值得尊敬的,「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我知道李老師是富有的了,他的富有源自於他心靈的安靜,來自於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來自於他自己一個人獨自的心靈的存在。
無疑,生活於這個經濟為核心的社會,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正陷於兩難的困境中,他們不會放棄理想,但不得不面向現實。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分裂,或許可以單純地留在學術的象牙塔中,從事純知識性的論辨而獲得暫時的清明。但是,讀書人之所以為讀書人,在於他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上的認同,因此他們也絕對不會僅限於純知識的論辯;他們也一定會走入社會現實中,並表達自己的意願,也期待影響現實社會。因此,讀書人所接受的挑戰更加劇烈,不斷的自我超越是讀書人首要選擇。
所以讀大學期間,要真正學會讓自己精神富足,不為太多的機會所誘惑,不要忙於去建立社會關系,不要過多地去關注外在的評價標準。看到有學生在四年大學期間,考取了7個證書,參加多個社團,每一個時間段里都把自己放在人群里、事務中,我是很緊張的。我不反對大家多方位地培養自己,擔心的是,如果你沒有獨處的時間,沒有安靜地與自己交流的時間,沒有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即使你駕馭了多個證書,參與了多個項目,培養了多樣才能,你可能還是無法了解到你是誰?為什麼而努力?你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幸福和人生追求?
叔本華繼續說「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隻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於他的東西都存在於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獨處可以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你的獨立空間,更是你幸福的源泉。
我非常喜歡《瓦爾登湖》這本書,喜歡梭羅所實踐的生活以及選擇。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會發掘出內在豐富的精神世界,也能夠去感知外在豐富的自然世界。
我本身是個很簡單的人,總是希望一切回歸到純粹的方式,所以對於我來說能夠單純的思考,簡單的做事就是最好的狀態,這也是我一直沒有離開學校的原因,因為學生可以單純,因為學習可以純粹,因為研究可以專一。隻是我很幸運,一直可以在簡單的生活中得到欣賞和支持。李老師需要固守和清貧才能夠讓自己思想豐富,需要孤獨才能夠獨立思考,而我要幸運的多,我可以追求生活的質感同時可以放逐思想,我可以在人群中但依然獨立。所以在鄭州20年後見李老師,我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進步的社會中。
讀書期間是最可以讓人學會獨處的時間,非常希望學生們能夠藉助於這段時間,養成與自己對話、尋求精神上的富足、養成自己去評價價值的習慣。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獨處,都是因為習慣了用外部評價體系,習慣了按照圈群,或者階層來做標簽,受所謂的世俗標準來看待人與事。這就導致很多人為此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與人交往,為了證明自己成功去做很多無謂的事情或者浪費時間。
我也常常被問到,為什麼會有時間去寫那麼多的書和文章,特別是當我出任一家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時候,我回答說,我幾乎沒有應酬。我會把社交降到最低,隻為公司的業務去做交流,可以直截了當的交流,絕不做更多的時間浪費;有些時候,甚至邀請和我交流的朋友一起去跑步,這一來就可以把跑步鍛煉的時間也一並解決了,這樣的安排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和寫作。人要能夠堅守一些獨立的習慣,的確是不容易,因為你會被名所累,會被機會誘惑,會認為面子上過不去,甚至也喜歡與名人在一起,獲得某些未知的機遇。但是我很想告訴大家,更多的時候,你自己才是你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獨處,還因為受不了孤獨和寂寞。很多人熱衷於參與各種會議,進行各種交往,都是源於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這些人似乎需要外界的交往以及刺激,才能夠讓自己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否則就渾渾噩噩、不知所措。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我建議想辦法克服,讓自己不借外力活躍起來,希望你去運動,甚至建議你去選擇一種可以一個人進行的項目,這樣就多了一個訓練自己獨處的途徑。
很同意叔本華的一個觀點: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願引退歸隱。我並不是認為年輕人要引退歸隱,而是要大家學會獨處,學會自己衡量自己的價值,學會不要在社交和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才華。我並不主張大家去閉關或者禪修,但是如果願意隔絕一些交往,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和空間,你會有很多的收獲。一個人能夠生活在人群中,卻又能夠安頓自己的心,保有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那麼,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獲得真正人生智慧的能力。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純粹的空間和時間段,好好珍惜這份純粹,讓自己能夠有獨處的能力與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就分享出去吧!給更多人看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