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錢人這麼想
  2. 勵志故事
  3. 歷史文化

教育的意義:歷史上教育子女堪稱為典範的十大名人!

  • apple

  • 11-26

古人雲:(子)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其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陷輿論非議之漩渦。

那麼,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古人是怎麼做的呢?

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齊家則是家庭教育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社會名流、名門貴族,尤其是帝王將相們,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國家、對社會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育子女之道便會成為後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考模式。下面列出十位曆史名人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希望給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有所啟發。

1、一代梟雄曹操:堪稱對官二代教育的曆史典範

曹操(網絡圖片)

曹操(155-220)一生至少共有子女三十二個,其中兒子二十五個,女兒七個。二十五個兒子中,有九個早薨(包括神童曹衝也就十三歲即英年早逝),長大成人的有十六個兒子。曹操的幾個兒子也很了得,嫡出(武宣卞皇後所生,下同)的曹丕“博聞強識,才藝兼備”;嫡出的曹植才高八鬥,嫡出的曹彰武藝超群;早夭的曹衝(庶出,環夫人所生)據說五六歲的時候就達到成人的智力……這些都跟曹操重視家庭教育分不開。

曹操教育孩子的目標相當明確。他要培養的是治國平天下的萬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孫權是孩子們的榜樣,史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一說。孫權屬於“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獨霸一方,不臣曹魏,這是個讓他又恨又敬的豪傑。而劉景升(即劉表)的兒子劉琮這個“官二代”就差遠了,不忠不孝沒骨氣,想當年曹操揮戈南下,還沒打到荊州,這小子就把他爹辛辛苦苦創下的家業拱手相送了。

為了激勵孩子發憤學習,他曾頒布《諸兒令》:“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說,兒子們小的時候,我都喜歡,但是長大了,我會量才而用,說到做到。對部下,我不偏心,對你們,我也公正,唯才是舉,最有才能的人,才配當我的接班人。

為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曹操充分利用手中特權,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為兒子們選擇配備了最好的老師。曹操為兒子們選擇老師的標準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顒他們那樣的人。邢顒,先被曹操點名去輔佐他相當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氣傲,任性而行,飲酒不節,不愛聽邢顒嘮叨,兩人比較疏遠。曹丕做了太子後,邢顒又被曹操選派當了曹丕的老師。除了邢顒,曹操還派了“秉德純懿,誌行忠方”、“國之重寶”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張範去輔佐曹丕,曹操很客氣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不成材,怕他難走正路,想請你們去匡正勸勉他。

曹操深諳“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之道。一次,曹操讓曹彰領兵出征,臨行前告誡曹彰:“居家為父子,受事則為君臣,待人處事須遵王法,爾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即使為將在外,一切也要按規矩來,否則,別怪我不講父子情分。

2、忠誠宰相諸葛亮:教育子女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西蜀丞相諸葛亮(181-234)一生忠心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遠,希望自己的兒子“誌存高遠”。諸葛亮非常喜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但同時又對他的成長充滿了擔憂。他在給其兄諸葛瑾的信中曾說道:“諸葛瞻今年八歲了,十分聰慧可愛,但我又擔心他過於早熟,最後成不了大器!”可見,諸葛亮十分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問題。

諸葛亮雖高居相位,卻一生儉樸,他曾經在給後主劉禪的上表中說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此外別無積蓄,而這些也足夠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證在我死後,家里家外都不會留有多餘的財產,不辜負陛下對我的厚恩。”諸葛亮親自履行著自己“儉以養德”的做人準則,希望子孫後代成為擁有遠大理想、勤學儉樸的有為之人。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政要都選擇以書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諸葛亮就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3、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內容

司馬光(網絡圖片)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1019-1086),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禦史中丞、尚書左仆射,後追封為溫國公。他著述宏豐,其名著《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很有價值的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工作作風穩重踏實,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

據有關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他在《答劉蒙書》中說自己“視地而後敢行,頓足而後敢立”。為了完成《資治通鑒》這部曆史巨著,他不但找來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為了實現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十五年始終不懈,經常抱病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儉樸實。

他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國大事,然而,實質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司馬光關於“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曆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於後世。

4、北宋政治家範仲淹:教子戒奢維家風

範仲淹(989-1052)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的家庭,早年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節儉樸素的良好習慣。後來入朝做大官後,他所得的俸祿,往往用來接濟窮人,而自己的子侄,卻是輪流換穿好一點的衣服才出門做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話說一年的秋天,範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將舉行結婚大禮。範純仁深知父親的風節和家規,對操辦隆重、奢華的婚禮,自然不敢妄想。純仁暗暗考慮:成家立業乃人生大事,總得購置些衣服、家什。隻買些簡單的用品,自然會得到父親的讚許,但對嶽父及新婚妻子卻不好交待;買些稍好點的,妻子、嶽父那里自然高興,但卻通不過父親的家規。想來想去,範純仁最後決定:隻買一兩件稍貴的物品,父親、妻子兩邊都能通過。於是,純仁將要購買的物品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了父親。

誰料範仲淹接過清單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聲說:“純仁,你要購買的那兩件貴重之物,到底是做何打算?難道我範家的門風,要敗在你手中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與節儉有何矛盾?又怎麼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費呢?”一番話說得範純仁滿面羞愧。

他低下頭,鼓起勇氣,向父親喃喃地說道:“範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買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有件事孩兒在心中苦惱多時,今日如實稟告父親大人。這些天來,新人想以羅綺作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範家家風,不敢答應,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沒敢再堅持不買。”範仲淹一聽,立刻大怒,指著範純仁說道:“你知錯認錯,我不再追究你的過錯。但是,範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我範家的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以羅綺為幔,那我範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燒掉!”

由於範仲淹的堅持,範純仁的結婚大禮辦得十分簡樸,既沒購買什麼貴重奢華的物品,也沒有舉辦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範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5、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對待兒子是“受罰重於士,受獎後於士”

嶽飛(網絡圖片)

嶽飛(1103-1142)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將領。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嶽飛二十歲那年,離家從軍。臨行前一天,嶽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嶽飛樹立“以身許國,報效國家”的偉大報負,在他背上用針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要他牢牢記在心,至死為國效力。“嶽家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金軍對他也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歎,最後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抗金戰役的統帥。

嶽飛一共有五個兒子,像母親當年對自己一樣,他對他們的教育非常嚴格。按理說,作為一個統率百萬大軍的主帥,薪俸不少,可以讓子女們生活過得富裕一些。但是,他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把多餘的錢充作軍費,賞給軍士。嶽飛日常在家隻穿麻布,不穿絲綢。家中平時的飯菜是麥面加蔬菜,很少用肉,而且他還規定兒子不得飲酒。嶽飛還經常要兒子利用讀書之餘,到農田去從事各種勞動。他說,對於子女,“稼穡艱難,不可不知也”。

嶽飛的長子嶽雲,十二歲入伍成為一名小軍士。嶽飛對嶽雲的武藝操練要求十分嚴格。有一次,嶽雲身披重鎧,操練騎馬衝下陡坡,一時興起,忘記注意地形,從山上狂奔而下,結果連人帶馬栽進了壕溝里,衣服跌破了,臉上也掛了彩,流出了血。嶽飛看見了,大怒,命令軍士打他一百軍棍。眾將士求情,他仍然不依。他說:“前驅大敵,亦如此耶!”嶽飛認為,平時演習就應該當作戰時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兩軍戰鬥時,自己不但會丟掉生命,而且還會造成戰鬥失利。所以,現在不按軍法辦事,嚴加教育,表面上是愛兒子,實際上是害兒子呀!

由於嶽飛的嚴格教育,嶽雲很快成長為一員所向無敵的勇將。嶽雲在和金兵作戰中,“勇冠三軍”,屢建戰功,將士們稱他為“贏官人”。嶽飛卻多次對他的功勞隱而不報,等到別的將領多次催促,朝廷又親自調查,才予以追認。當時,宋高宗下旨給嶽雲連晉三級,嶽飛卻上表謝絕。他在表中誠懇地說:“許多兵士出生人死,頂多才升一級,我兒雖然立了一點功,怎麼能夠連升三級呢?”所以,一些將士說嶽飛對待兒子是“受罰重於士,受獎後於士”。

6、清代文學家鄭板橋:教子莫為做官而讀書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六歲時上學了,鄭板橋為了教育兒子,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幼子而姑縱惜也。”他主張,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淩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後來,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7、南北朝名儒顏之推:教育子女讀書為上

顏之推(網絡圖片)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531-591)官至給事黃門侍郎,他對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著“讀書為上”的原則。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被迫舉家遷徙到長安,朝無祿位,家無積財。面對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魯問道:“現在我們既沒有朝廷的俸祿,也沒有積蓄的財產,我們就應當盡全力勞作,來養家糊口,但您卻經常督促我們學習,讓我們勤習經史,可是您知道嗎?我們做兒子的,不能供養雙親,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啊!”顏之推聽罷,語重心長地說道:“做兒子的把供養雙親的責任放在心上是對的,但做父親的更應該用學到的知識來教育子女。如果我的豐衣足食是用你們放棄學業換來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覺暖。隻要你們能夠努力讀書,繼承祖上的基業,即使是粗茶淡飯、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8、軍事家李晟:“西平禮法”成一時表率

李晟(727-793),字良器,是唐德宗時期著名的大將,雖為一介武夫,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

李晟的女兒許配給吏部尚書崔樞為妻。一次李晟做壽,其女也從婆家趕來為父親慶賀。酒宴中,一個侍女來到女兒身旁耳語了幾句,女兒聽後似乎極不耐煩,但依舊與客人們推杯換盞,談笑自若。後來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兒才被迫退席。可是很快,女兒就又回到了宴席上。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覺得其中必有緣故,便招來女兒問個明白。女兒答道:“剛才侍女來報,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場小病,我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李晟聽罷大怒,對女兒說道:“你真是個沒有教養、不懂禮儀的女兒啊!你的婆婆病了,作為媳婦就應該在婆家侍奉,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孝敬公婆,這才是我李家知書達理的女兒啊。”於是,女兒聽從了父親的訓教,急忙趕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而李晟也在宴會結束後,親自來到崔家看望親家,同時對自己疏於對女兒的管教表達了深深的歉意。

李晟教女的故事在當時傳為美談,由於李晟曾被封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時人稱為“西平禮法”,成為一時的表率。

9、書法家柳公綽:柳家家法嚴謹成時人榜樣

柳公綽(網絡圖片)

唐代柳公綽(768-832)一門顯貴,柳公綽與其弟柳公權、其子柳仲郢、其孫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嚴謹聞名於世,柳氏家法成為時人教育子孫的榜樣。

柳公綽對子女們要求十分嚴格,一到災荒的年月,家中雖然儲備甚足,但擺在子侄們面前的卻始終是一碟菜。他還經常讓他們吃野菜,對他們說:“你們爺爺在世的時候,曾經因為我們兄弟學習不好,就不給我們肉吃,我們終身沒有忘記他老人家的教誨啊!”柳家子侄們聽後很受教育。柳公綽試圖通過這種方法,教育子孫一方面要勤儉持家,同時還要勤學苦讀。

柳公綽十分重視長幼順序,他在外任官時,一次其子柳仲郢前來看望。柳公綽要求他在距離衙門很遠的地方就要下馬,以示對長輩的尊敬。同時還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種職員,不要因為職位低而輕視他們,也要對他們行晚輩之禮。在嚴謹家法的影響下,柳玭寫下了《誡子弟書》和《柳氏序訓》,從做人到治家,集中體現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10、清臣曾國藩:在外不忘寫信教育子女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曾國藩的兒子可算得上是官家少爺了,然而,他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國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為主要內容的《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從以下《家書》摘錄內容中,可見曾國藩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女節儉創業,值得後人深思。

鹹豐六年(1856)11月5日,曾國藩給紀澤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5月27日又給紀鴻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鹹豐十一年8月24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製,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隻要人肯立誌,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本文以三國曹魏的實際締造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的曆史典範事蹟為引頭,以晚清重臣、著名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始人曾國藩的家書故事為收尾,綜觀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們的教子之道,一方面與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內容頗有重合之處,如關於尊敬長輩和立誌勤學等,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宣導為官儉樸、清正廉明則充分體現出官員的教子特色,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真的很重要!這麼重要的訊息,一定要動動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精彩好文

其他文章